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康伯赴武当都监
城下汉江流,沧波照鬓秋。
山川包楚塞,风物似荆州。
试听清砧发,何如画角愁。
遥知绝戎笔,水味有槎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汉江在城市下流淌,秋天的波光映衬着我的鬓发。大山和河流环绕着楚地,景致和荆州相似。倾听清脆的砧声,岂能比得上画角带来的忧愁。远远得知你将离开笔墨,水中漂浮的木桩正是我对你的思念。
注释
- 汉江:指流经湖北的汉江,是长江的支流之一。
- 沧波:形容江水的颜色和波澜,常用来描绘水的壮阔。
- 鬓秋:指鬓发因秋天的环境而显得苍白,传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
- 楚塞:指楚地的边界,象征着山水的辽阔。
- 清砧:砧板上击打的声音,象征生活的琐事。
- 画角愁:画角是古代乐器,发出的声音往往带有忧伤的情感。
- 绝戎笔:指放下武器,转向文人身份,暗示李康伯即将离去。
- 槎头:水中漂浮的木桩,象征着漂泊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之,号白华,宋代诗人,擅长五言诗,其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与人事情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梅尧臣送别好友李康伯,后者将赴武当担任都监。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伤感。
诗歌鉴赏
《送李康伯赴武当都监》是梅尧臣的一首送别诗,诗中通过描写水乡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首句“城下汉江流”开篇即以河流为引,展现了生动的自然景观。接下来“沧波照鬓秋”通过水波的映衬,隐喻了离别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进一步增强了离别的氛围。
“山川包楚塞,风物似荆州”则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友人即将远行的惆怅。此句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地域的连结,山水相依,情感相通。
在“试听清砧发,何如画角愁”中,诗人把日常生活的声音和离别的忧愁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生活琐事与离愁别绪的交织,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真实。
最后一句“遥知绝戎笔,水味有槎头”表明诗人对李康伯将投身于文人生活的期待与祝福,同时也透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愿。这首诗以优雅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及对生活的感悟,情感真挚而富有韵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城下汉江流:描绘了城市下方汉江的流动,暗示着时间与空间的流逝。
- 沧波照鬓秋:江水的波光映照着秋天的鬓发,表现了因季节变化而引发的感慨。
- 山川包楚塞:大山和水流环绕着楚地,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与辽阔。
- 风物似荆州:描绘的景色与荆州相似,传达了对故土的思念。
- 试听清砧发:倾听砧声,表现了生活的平常与琐碎。
- 何如画角愁:与乐器的忧愁相比,生活的琐事显得无足轻重。
- 遥知绝戎笔:远远得知你将放下武器,转向文人的生活。
- 水味有槎头:水中的木桩象征着漂泊和思念,寄托了对友人的牵挂。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沧波照鬓秋”比喻时光流逝,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了对仗手法,使得语句更加整齐、和谐。
- 意象:通过水、山、声等意象,构建出浓厚的自然与情感交织的氛围。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不舍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生活琐事的思考,展现了梅尧臣对人情与自然的细腻观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旅途。
- 沧波:代表着生活的变幻无常。
- 鬓秋:暗示着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慨。
- 山川:象征着故乡的眷恋与壮丽的自然。
- 清砧:体现了生活的平常和日常的琐碎。
- 画角:传递了忧愁与思念的情感。
- 槎头:象征着漂泊与思念,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汉江”是指哪个地方? A. 长江
B. 黄河
C. 汉江
D. 淮河 -
“清砧发”中的“清砧”指的是什么? A. 砧板上的声音
B. 清澈的水流
C. 清新的风
D. 清晰的图画 -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什么情感? A. 高兴
B. 不舍
C. 嫉妒
D. 无所谓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by 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y 王勃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朋友间的离别情感,但李白的诗更加奔放,而梅尧臣则显得温婉细腻。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侧重于友谊与前程的展望,而梅尧臣则更注重内心的忧伤与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详解宋代诗人的作品与风格。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提供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与背景知识。
- 《梅尧臣诗文集》 - 收录梅尧臣的诗作及其生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