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所诗》
时间: 2025-01-26 02:57: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琴所诗
作者: 林鸿 〔明代〕
伊昔大舜氏,作琴歌南薰。
五弦具中和,如彼天地仁。
姬文洎姬武,继作更述因。
云何去圣远,畴能会其真。
初闻新安郡,追古有先民。
翕然大音奏,浇风反其淳。
人亡馀故丘,末路多荆榛。
所欣文献存,继志无缁磷。
高才何巍巍,仰止惟德邻。
师襄如可作,千祀犹同伦。
白话文翻译
在很久以前的大舜时代,他作的琴曲在南方广为流传。
五弦琴的音调和谐,就像天地之间的仁爱。
姬姓的文王和武王,接续着前人的遗志,继续传唱着古老的故事。
为何我们如今与圣人相去如此遥远,谁能领悟其中的真谛呢?
初次听说新安郡,这里追溯有着古老的先民。
那大音响亮而和谐,浇洗着人们的心灵,反映出纯朴的风气。
人已去世,只留下了故丘,末路上满是荆棘和野草。
我欣慰的是古文献依然存在,继承的志向没有受到尘世的污染。
那些高才俊士何其巍峨,我仰望他们,只能追随德行的邻人。
如果师襄能够创作,那千年的祭祀依然是同样的伦理。
注释
- 大舜氏:指中国历史上的圣君大舜。
- 南薰:意为南方的音乐,象征乐曲的传播。
- 五弦:指古琴,古代乐器,象征和谐之音。
- 姬文洎姬武:指周朝的文王和武王,他们是古代圣贤的代表。
- 新安郡:古地名,指现今中国某地区。
- 浇风:比喻良好的风气,洗净污垢。
- 缁磷:指不纯净的东西,这里比喻世俗的干扰。
- 师襄:指古代的著名乐师,象征音乐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鸿,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音乐、诗歌的热爱。
创作背景
《琴所诗》是在明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诗中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对当时道德、音乐、文学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琴所诗》通过琴曲这一元素,传达了诗人对古代文明的崇敬和对当下道德沦丧的忧虑。全诗以琴为线索,起始于大舜的音乐,逐渐引申至周文王、周武王的历史,再到当今社会的反思。诗中的“高才何巍巍,仰止惟德邻”表达了对才德的追求,诗人对高尚品德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和押韵,音律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意象方面,琴不仅是乐器,更是文化、道德和人心的象征。诗中提到的“云何去圣远”,引发对当代与古代的对比,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迷失感。这种情感深刻而真挚,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伊昔大舜氏,作琴歌南薰:开篇提到大舜,他以琴乐传播仁德,强调音乐与道德的关系。
- 五弦具中和,如彼天地仁:五弦琴的和谐音调比作天地间的仁爱,表达了音乐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 姬文洎姬武,继作更述因:历史的延续,强调继承与发扬。
- 云何去圣远,畴能会其真:表达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真理的追寻。
- 初闻新安郡,追古有先民:新安郡的历史承载着古代文化的根脉。
- 翕然大音奏,浇风反其淳:音乐的力量能够浇灌人心,使人回归淳朴。
- 人亡馀故丘,末路多荆榛: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悲凉。
- 所欣文献存,继志无缁磷:古文献的存续是对文化的期待与坚守。
- 高才何巍巍,仰止惟德邻:对崇高品德的追求与敬仰。
- 师襄如可作,千祀犹同伦:对音乐和道德传承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音比作天地间的仁爱,增强了音乐与道德的联系。
- 对仗:整首诗音韵和谐,结构工整,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 夸张: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当今的悲哀形成强烈对比,表达深层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音乐、历史及道德的反思,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高尚品德的追求,表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情怀和对人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琴:象征文化与道德,是人们精神寄托的象征。
- 仁:道德理想,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 荆榛:象征现实的困境与艰辛。
- 文献:象征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琴所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明代
- C. 宋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五弦”指的是什么乐器?
- A. 笛子
- B. 琵琶
- C. 古琴
- D. 器乐
-
“云何去圣远,畴能会其真”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疲惫
- C. 无奈
- D. 羡慕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琴心记》——古代对琴乐的赞美和思考。
- 《庐山谣》——同样表达对自然和文化的敬仰。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琴所诗》都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但前者更强调个人情感,后者则更关注历史与社会的联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传》
- 《古典诗歌鉴赏》
- 《琴与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