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鹫十景 其二 龙泓洞》

时间: 2025-01-26 05:17:48

远通罗刈国,近接梵王台。

海客然犀入,山人采乳回。

林间无日月,地底有风雷。

闻道蜿蜒去,寒潮自往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鹫十景 其二 龙泓洞
作者: 贝琼 〔明代〕

远通罗刈国,近接梵王台。
海客然犀入,山人采乳回。
林间无日月,地底有风雷。
闻道蜿蜒去,寒潮自往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龙泓洞的美丽和神秘。远方的罗刈国与近处的梵王台相连,海上的客人带着犀牛的皮来,山中人们正在采集乳汁。树林中没有日月的光辉,而地底则有风雷的轰鸣。听说那蜿蜒的道路通向更远的地方,寒冷的潮水自往来袭。

注释

  • 罗刈国:古代一个传说中的国家,象征遥远的地方。
  • 梵王台:与佛教有关的地方,寓意神圣。
  • 海客:指从海上来的商人或旅客。
  • 然犀:指犀牛的皮,古人用其制作器物。
  • 采乳:采集乳汁,可能指采集植物的汁液。
  • 无日月:表示光线昏暗,神秘的环境。
  • 风雷:地底的风声和雷声,增添了神秘感。
  • 寒潮:寒冷的潮水,可能指代自然的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贝琼,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涉及自然山水,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灵鹫十景》系列诗作是贝琼对灵鹫山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赞美,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这首《龙泓洞》特指灵鹫山中的龙泓洞,反映了他对此地独特风景的感受。

诗歌鉴赏

《龙泓洞》以其独特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龙泓洞的神秘与美丽。诗中以"远通罗刈国,近接梵王台"开篇,展现了龙泓洞在广阔的地理背景下的独特位置,既遥远又亲近,仿佛是人与神灵交汇的地方。接下来的描绘通过“海客然犀入,山人采乳回”生动地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海客与山人都在各自的天地间忙碌,形成一种美好的生活画面。

“林间无日月,地底有风雷”则使用了极具对比的手法,表达了龙泓洞的幽暗与深邃。在这片神秘的森林中,仿佛时间都停滞了,只有地底的声音打破了宁静,带来了自然的力量感。最后两句“闻道蜿蜒去,寒潮自往来”则传达了探险的乐趣与自然的变化,寒潮象征着自然的力量,蜿蜒的道路则暗示了未知的冒险。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通过丰富的自然描写与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仰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远通罗刈国:指龙泓洞与遥远的罗刈国有联系,暗示其广阔的影响力。
  2. 近接梵王台:说明龙泓洞靠近神圣的梵王台,突出其神秘性。
  3. 海客然犀入:海上的客人带着珍贵的犀牛皮来到此地,寓意丰富的交易与文化交流。
  4. 山人采乳回:山中人们采集植物的乳汁,表现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5. 林间无日月:在林中没有日月的光辉,创造出一种幽暗的氛围。
  6. 地底有风雷:地底传来风声和雷声,增添神秘感,暗示自然的力量。
  7. 闻道蜿蜒去:听说那条蜿蜒的小路通向远方,暗示探险的魅力。
  8. 寒潮自往来:寒冷的潮水不断涌来,象征着自然的变化。

修辞手法

  • 对比:如“无日月”与“风雷”的对比,强调了洞中的幽暗与自然的力量。
  • 拟人:将自然界的声音赋予生命,使其更具灵动性。
  • 意象:运用“海客”、“山人”、“寒潮”等意象,形成鲜明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龙泓洞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仰与探索的渴望,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哲理思考,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罗刈国:象征遥远的理想和追求。
  • 梵王台:代表神圣与超脱,暗示宗教文化的影响。
  • 海客:象征外来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 寒潮:自然力量的表现,象征着生命的变迁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远方国家是哪个?

    • A. 罗刈国
    • B. 梵王国
    • C. 海国
  2. 诗中“林间无日月”的意思是?

    • A. 昏暗的环境
    • B. 光明的时刻
    • C. 白昼的阳光
  3. “寒潮自往来”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生命的变化
    • B. 自然的宁静
    • C. 人类的活动

答案

  1. A. 罗刈国
  2. A. 昏暗的环境
  3. A. 生命的变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的作品,描绘自然的壮丽与人文情怀。
  • 《山居秋暝》:王维的诗,表现山水的静谧与诗意。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龙泓洞》: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但《登高》更关注个人的感受与历史的沉重,而《龙泓洞》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相关古诗词选集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