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介甫》

时间: 2025-01-26 00:28:13

日暮驱马去,停镳叩君门。

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

淡尔非外乐,恬然忘世喧。

况值秋节应,清风荡歊烦。

徘徊望星汉,更复坐前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介甫 曾巩 〔宋代〕

日暮驱马去,停镳叩君门。 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 淡尔非外乐,恬然忘世喧。 况值秋节应,清风荡歊烦。 徘徊望星汉,更复坐前轩。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驱马离去,停下马敲打你的门。 非常了解你的内心,却听不到你的肯定或否定的言语。 淡泊并非外在的快乐,安然地忘记了世间的喧嚣。 更何况正值秋天的季节,清风吹散了烦躁。 徘徊中望着星空,再次坐回前廊。

注释:

  • 日暮:傍晚时分。
  • 驱马:骑马。
  • 停镳:停下马。镳,马嚼子。
  • 叩君门:敲打你的门。
  • 颇谙:非常了解。
  • 肺腑:内心。
  • 不闻可否言:听不到你的肯定或否定的言语。
  • 淡尔:淡泊。
  • 非外乐:并非外在的快乐。
  • 恬然:安然。
  • 忘世喧:忘记了世间的喧嚣。
  • 况值:更何况正值。
  • 秋节:秋天的季节。
  • 清风:清凉的风。
  • 荡歊烦:吹散了烦躁。
  • 徘徊:徘徊中。
  • 望星汉:望着星空。
  • 更复:再次。
  • 坐前轩:坐回前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号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是宋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并称“宋四家”。曾巩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巩访问王安石(介甫)时所作。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巩与王安石有深厚的友谊。诗中表达了曾巩对王安石的了解和对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的赞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曾巩对王安石的深厚了解和对其生活态度的赞赏。诗中“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一句,既表达了曾巩对王安石内心的深刻理解,又暗示了王安石的沉默寡言和深沉内敛。后文通过“淡尔非外乐,恬然忘世喧”进一步强调了王安石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秋风、星汉等意象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淡远的秋夜之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暮驱马去,停镳叩君门。”:傍晚时分骑马离去,停下马敲打你的门。
  2. “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非常了解你的内心,却听不到你的肯定或否定的言语。
  3. “淡尔非外乐,恬然忘世喧。”:淡泊并非外在的快乐,安然地忘记了世间的喧嚣。
  4. “况值秋节应,清风荡歊烦。”:更何况正值秋天的季节,清风吹散了烦躁。
  5. “徘徊望星汉,更复坐前轩。”:徘徊中望着星空,再次坐回前廊。

修辞手法:

  • 比喻:“淡尔非外乐”中的“淡尔”比喻淡泊的生活态度。
  • 拟人:“清风荡歊烦”中的“清风”被赋予了吹散烦躁的能力。
  • 对仗:“日暮驱马去,停镳叩君门”中的“日暮”与“停镳”,“驱马去”与“叩君门”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友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的赞赏和理解。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和淡远,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日暮:傍晚时分,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和宁静的到来。
  • 秋节:秋天的季节,象征着收获和宁静。
  • 清风:清凉的风,象征着宁静和清新。
  • 星汉:星空,象征着广阔和深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颇谙肺腑尽”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A. 非常了解你的内心 B. 听不到你的肯定或否定的言语 C. 淡泊并非外在的快乐 D. 安然地忘记了世间的喧嚣

  2. 诗中“淡尔非外乐”一句中的“淡尔”比喻什么? A. 淡泊的生活态度 B. 淡泊的名利 C. 淡泊的快乐 D. 淡泊的言语

  3. 诗中“清风荡歊烦”一句中的“清风”被赋予了什么能力? A. 吹散烦躁 B. 带来宁静 C. 带来清新 D. 带来收获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厌倦。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词对比:

  • 曾巩的《过介甫》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的赞赏,但曾巩的诗更侧重于对友人的理解和赞赏,而王安石的诗则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厌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宋代众多诗人的作品,包括曾巩和王安石的诗作。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