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酬王平甫道中见寄》
时间: 2025-01-26 01:57: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酬王平甫道中见寄 曾巩 〔宋代〕
安危魁柄倚谁操,敛笏千官拱赭袍。 能有本根持国论,岂须毫发间戎韬。 征求藉藉人多困,羁旅皇皇我亦劳。 栖宿与君何计得,半生飘荡似风毛。
白话文翻译:
国家的安危关键在于谁来掌握,众多官员手持笏板向穿着赭色袍服的君王致敬。 能够坚守国家的根本原则来讨论国事,何必要在细微之处计较军事策略。 征税和征召使得人们普遍困苦,我在外漂泊也感到非常劳累。 与君共度时光的计划如何实现,我半生漂泊如同随风飘动的毛发。
注释:
- 魁柄:比喻国家的最高权力。
- 敛笏:官员手持笏板,表示尊敬。
- 赭袍:古代君王的服饰。
- 本根:根本原则。
- 戎韬:军事策略。
- 征求:征税和征召。
- 藉藉:纷纷,众多。
- 羁旅:在外漂泊。
- 皇皇:匆忙不安的样子。
- 风毛:随风飘动的毛发,比喻漂泊无定。
诗词背景: 曾巩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这首诗是回应王平甫的诗作,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当时社会动荡,征税和征召使得人民生活困苦,诗人自身也感到漂泊无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国家安危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境遇的感慨。诗中“安危魁柄倚谁操”一句,直接点出了国家安危的关键所在,而“敛笏千官拱赭袍”则描绘了官员们对君王的尊敬,同时也暗示了权力的集中。后两句通过对征税和征召的描述,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和诗人的劳累,最后以“半生飘荡似风毛”作结,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首句提出了国家安危的问题,暗示了对权力中心的关切。
- 次句通过官员的形象,展现了权力的象征。
- 第三句强调了坚守国家根本原则的重要性。
- 第四句表达了不计较细节的态度。
- 第五句和第六句反映了社会的困苦和诗人的劳累。
-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安危魁柄”将国家安危比作掌握的权力。
- 对仗:如“能有本根持国论,岂须毫发间戎韬”中的对仗结构。
- 拟人:如“羁旅皇皇我亦劳”中的拟人手法,赋予漂泊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魁柄:象征国家的最高权力。
- 赭袍:象征君王的权威。
- 风毛:象征漂泊无定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安危魁柄倚谁操”一句,暗示了什么? A. 对权力的关切 B. 对军事的关切 C. 对经济的关切 D. 对文化的关切
-
“能有本根持国论,岂须毫发间戎韬”表达了什么态度? A. 重视细节 B. 不计较细节 C. 重视军事 D. 不重视军事
-
诗中“半生飘荡似风毛”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同样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与曾巩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但王安石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曾巩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