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章友直城东春日》

时间: 2025-02-04 16:10:20

东流抱孤城,雨洗见春色。

风吹百草根,道路千里碧。

莫尽溪漫漫,波澜散无迹。

遥林缺见山,冉冉苍蔼积。

沙禽有遗踪,文字不可识。

青松对桃李,桃红李花白。

红白势方竞,青青守岩侧。

君意无不谐,研谈欲俱得。

赋诗多所陈,炳若观龟坼。

城东不待到,众物已历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章友直城东春日 曾巩 〔宋代〕

东流抱孤城,雨洗见春色。 风吹百草根,道路千里碧。 莫尽溪漫漫,波澜散无迹。 遥林缺见山,冉冉苍蔼积。 沙禽有遗踪,文字不可识。 青松对桃李,桃红李花白。 红白势方竞,青青守岩侧。 君意无不谐,研谈欲俱得。 赋诗多所陈,炳若观龟坼。 城东不待到,众物已历历。

白话文翻译:

东流的河水环绕着孤城,雨水洗净后显露出春天的色彩。 风吹动着百草的根部,道路千里都是碧绿的。 不要让溪水漫无边际,波澜散去后没有痕迹。 远处的林木缺口处可以看到山,苍茫的雾气渐渐积聚。 沙滩上的禽鸟留下了踪迹,但文字无法识别。 青松与桃李相对,桃花红李花白。 红白花朵正在竞相开放,青松却静静守在岩石旁边。 你的心意无不和谐,研讨谈话都想要得到。 赋诗时陈述了许多,明亮如同观察龟甲的裂纹。 城东还未到达,各种景物已经清晰可见。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流:指东流的河水。
  • 孤城:指孤立的城池。
  • 雨洗:雨水洗净。
  • 春色:春天的景色。
  • 百草根:各种草的根部。
  • 千里碧:形容道路两旁绿草如茵,延伸千里。
  • 溪漫漫:溪水漫无边际。
  • 波澜散无迹:波澜散去后没有留下痕迹。
  • 遥林缺见山:远处的林木缺口处可以看到山。
  • 冉冉苍蔼积:苍茫的雾气渐渐积聚。
  • 沙禽有遗踪:沙滩上的禽鸟留下了踪迹。
  • 文字不可识:文字无法识别。
  • 青松对桃李:青松与桃李相对。
  • 桃红李花白:桃花红李花白。
  • 红白势方竞:红白花朵正在竞相开放。
  • 青青守岩侧:青松静静守在岩石旁边。
  • 君意无不谐:你的心意无不和谐。
  • 研谈欲俱得:研讨谈话都想要得到。
  • 赋诗多所陈:赋诗时陈述了许多。
  • 炳若观龟坼:明亮如同观察龟甲的裂纹。
  • 城东不待到:城东还未到达。
  • 众物已历历:各种景物已经清晰可见。

典故解析:

  • 观龟坼:古代占卜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龟甲的裂纹来预测吉凶。这里比喻诗文清晰明了,如同占卜的结果一样明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苏辙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然景物的描绘。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巩在春日游览城东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和对和谐心境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日城东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和谐。诗中“东流抱孤城”和“风吹百草根”等句,以生动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春日图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君意无不谐”和“研谈欲俱得”等句,则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和谐与知识交流的愿望。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展现了曾巩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流抱孤城”:描绘东流的河水环绕着孤城,形成一幅宁静的画面。
  2. “雨洗见春色”:雨水洗净后显露出春天的色彩,清新而明媚。
  3. “风吹百草根”:风吹动着百草的根部,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
  4. “道路千里碧”:道路两旁绿草如茵,延伸千里,形成壮观的景象。
  5. “莫尽溪漫漫”:不要让溪水漫无边际,暗示了对自然秩序的尊重。
  6. “波澜散无迹”:波澜散去后没有留下痕迹,表达了自然的无常与宁静。
  7. “遥林缺见山”:远处的林木缺口处可以看到山,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8. “冉冉苍蔼积”:苍茫的雾气渐渐积聚,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9. “沙禽有遗踪”:沙滩上的禽鸟留下了踪迹,但文字无法识别,增添了神秘感。
  10. “青松对桃李”:青松与桃李相对,形成鲜明的对比。
  11. “桃红李花白”:桃花红李花白,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花朵。
  12. “红白势方竞”:红白花朵正在竞相开放,展现了春天的活力。
  13. “青青守岩侧”:青松静静守在岩石旁边,表达了坚守与宁静。
  14. “君意无不谐”:你的心意无不和谐,体现了内心的平和。
  15. “研谈欲俱得”:研讨谈话都想要得到,表达了求知的渴望。
  16. “赋诗多所陈”:赋诗时陈述了许多,展现了诗人的才华。
  17. “炳若观龟坼”:明亮如同观察龟甲的裂纹,比喻诗文清晰明了。
  18. “城东不待到”:城东还未到达,但景物已经清晰可见,表达了期待与预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炳若观龟坼”,将诗文清晰明了比喻为观察龟甲的裂纹。
  • 拟人:如“东流抱孤城”,将东流的河水拟人化为拥抱孤城。
  • 对仗:如“青松对桃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春日城东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和对和谐心境的追求。诗中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秩序的尊重和对内心平和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流:象征着自然的流动与变化。
  • 孤城:象征着孤独与坚守。
  • 春色: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百草根:象征着生命的根基。
  • 千里碧:象征着广阔与壮丽。
  • 溪漫漫:象征着自然的无拘无束。
  • 波澜散无迹:象征着自然的无常与宁静。
  • 遥林缺见山:象征着远方的神秘与期待。
  • 冉冉苍蔼积:象征着朦胧与美感。
  • 沙禽有遗踪:象征着自然的痕迹与神秘。
  • 青松对桃李:象征着对比与和谐。
  • 桃红李花白:象征着春天的色彩与活力。
  • 红白势方竞:象征着竞争与活力。
  • 青青守岩侧:象征着坚守与宁静。
  • 君意无不谐: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 研谈欲俱得:象征着求知的渴望与交流。
  • 赋诗多所陈:象征着诗人的才华与表达。
  • 炳若观龟坼:象征着清晰与明了。
  • 城东不待到:象征着期待与预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东流抱孤城”中的“孤城”象征着什么? A. 孤独与坚守 B. 繁华与热闹 C. 宁静与平和 D. 变化与流动

  2. “风吹百草根”描绘了什么景象? A. 秋天的萧瑟 B. 夏天的炎热 C. 春天的生机 D. 冬天的寒冷

  3. “君意无不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忧愁与悲伤 B. 愤怒与不满 C. 平和与和谐 D. 激动与兴奋

答案:

  1. A. 孤独与坚守
  2. C. 春天的生机
  3. C. 平和与和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同样描绘了春日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苏轼的《春夜喜雨》:以春夜的雨水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词对比:

  • 曾巩的《和章友直城东春日》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两首诗都描绘了春日的自然景色,但曾巩的诗更注重表达内心的和谐与追求,而王安石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等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是研究宋诗的重要参考书。
  • 《曾巩诗集》:收录了曾巩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曾巩诗歌的必备书籍。

相关诗句

东流抱孤城,雨洗见春色。下一句是什么

风吹百草根,道路千里碧。上一句是什么

风吹百草根,道路千里碧。下一句是什么

莫尽溪漫漫,波澜散无迹。上一句是什么

莫尽溪漫漫,波澜散无迹。下一句是什么

遥林缺见山,冉冉苍蔼积。上一句是什么

遥林缺见山,冉冉苍蔼积。下一句是什么

沙禽有遗踪,文字不可识。上一句是什么

沙禽有遗踪,文字不可识。下一句是什么

青松对桃李,桃红李花白。上一句是什么

青松对桃李,桃红李花白。下一句是什么

红白势方竞,青青守岩侧。上一句是什么

红白势方竞,青青守岩侧。下一句是什么

君意无不谐,研谈欲俱得。上一句是什么

君意无不谐,研谈欲俱得。下一句是什么

赋诗多所陈,炳若观龟坼。上一句是什么

赋诗多所陈,炳若观龟坼。下一句是什么

城东不待到,众物已历历。上一句是什么

东流抱孤城,下一句是什么

雨洗见春色。上一句是什么

雨洗见春色。下一句是什么

风吹百草根,上一句是什么

风吹百草根,下一句是什么

道路千里碧。上一句是什么

道路千里碧。下一句是什么

莫尽溪漫漫,上一句是什么

莫尽溪漫漫,下一句是什么

波澜散无迹。上一句是什么

波澜散无迹。下一句是什么

遥林缺见山,上一句是什么

遥林缺见山,下一句是什么

冉冉苍蔼积。上一句是什么

冉冉苍蔼积。下一句是什么

沙禽有遗踪,上一句是什么

沙禽有遗踪,下一句是什么

文字不可识。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