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其三》
时间: 2025-01-09 21:07: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其三
作者: 曹贞吉 〔清代〕
读罢新词,击碎唾壶,悄然以悲。
任邯郸枕上,重裀列鼎,大槐宫里,貂锦蛾眉。
未了功名,难消磊块,不向空门何处归。
又底事问安期高誓,乞取刀圭。
茫茫大造谁知。
况世上原无真是非。
彼南华齐物,呼牛呼马,灵均呵壁,将信将疑。
我赋三章,为君七发,得愈头风或有之。
掀髯笑望西山一带,暮雨迷离。
白话文翻译:
读完新作的歌词,我心中不由得感到悲凉,甚至想要摔碎唾壶。任凭我在邯郸的床上,厚厚的被褥铺开,想起大槐宫中的那些貂皮和锦衣美人。对于功名的追求仍未结束,心中那块磊石难以消解,若不向空门出家,又该何去何从?为何还要问安期的高远誓言,索取那刀圭呢?在这茫茫的创造中,有谁真正知道呢?况且世间本无真假是非。南华的齐物说,呼唤牛马,灵均在壁上称赞,真假难辨。我作了三章诗,为你七首发,或许能消解一些忧愁。举着胡须笑望西山一带,细雨迷离。
注释:
- 邯郸:古代地名,今河北邯郸市。
- 唾壶:用来盛唾液的器具,象征对新词的不满或反感。
- 大槐宫:指的是权贵之家,象征着功名利禄。
- 空门:指出家修道之门,象征与世俗的隔离。
- 安期:安期生,古代道家人物,象征高远志向。
- 刀圭:古代祭祀所用的工具,象征权威和地位。
- 南华:指《南华经》,探讨道家的哲学思想。
- 灵均:指灵均子,古代文人,象征对真理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贞吉(1640年-1707年),字君亮,号畏庐,清代诗人,主要以诗词见长,作品反映了清代文人的思想和感情。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诗人借古典诗词的形式,表达对世俗功名的反思,对人生意义的追索。在当时,清朝文人普遍面临着功名和理想的矛盾。
诗歌鉴赏:
《沁园春 其三》通过对新词的反思,引发了诗人对自身处境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诗中不仅有对功名的追求,还有对内心的迷茫与哀伤。开篇以“读罢新词,击碎唾壶,悄然以悲”描绘了诗人听闻新词后产生的复杂情感。随后的诗句中,诗人描绘了自己在邯郸的闲适生活,却又感受到对名利的无奈。诸如“大槐宫里,貂锦蛾眉”,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奢华生活,还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功名的追求。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哲学思考,探讨了世间真伪、是非的问题,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无奈与困惑。整首诗情感丰富,结构严谨,既有个人感受,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显示了诗人的哲学思维和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读罢新词,击碎唾壶,悄然以悲。”:读完新作,心中不舒,情绪低落。
- “任邯郸枕上,重裀列鼎,大槐宫里,貂锦蛾眉。”:指自己在邯郸的安逸,却又想起权贵的奢华。
- “未了功名,难消磊块,不向空门何处归。”:对功名的渴望未止,但内心的负担却难以消解。
- “又底事问安期高誓,乞取刀圭。”:为何还要追问安期的誓言,向命运乞求权威。
- “茫茫大造谁知。”:在无穷的创造中,谁能知道真相。
- “况世上原无真是非。”:世间本没有绝对的真与假。
- “彼南华齐物,呼牛呼马,灵均呵壁,将信将疑。”:南华的哲学思想,探讨人与物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怀疑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呼牛呼马”,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比喻:将人生比作“唾壶”,强调了对世俗的反感。
- 反问:通过疑问句式,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功名、人生的反思与迷茫,探讨了世间的真伪与是非,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 邯郸: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唾壶:象征着对世俗文人的不满和厌倦。
- 大槐宫:象征着权贵的生活与功名的追求。
- 空门:象征着出世的理想与解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读完新词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 A. 高兴
- B. 悲伤
- C. 愤怒
- D. 无所谓
-
诗中提到的“南华”指的是?
- A. 一位诗人
- B. 一部道家经典
- C. 一座山
- D. 一种哲学思想
-
诗中“未了功名,难消磊块”的意思是?
- A. 对功名的追求已经结束
- B. 对功名的渴望依然存在,但内心有负担
- C. 对功名不屑一顾
- D. 对功名的追求很轻松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晓》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曹贞吉的《沁园春 其三》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功名的追求,但曹贞吉更注重哲学思考,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情与洒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的美学》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