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帘淡月 其二 送罗弘载南归,即用见赠原韵》
时间: 2025-01-11 05:59: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帘淡月 其二 送罗弘载南归,即用见赠原韵
作者: 梁清标 〔明代〕
暖回南陌,正水涨春波,柳舒新碧。
文酒清欢才罢,又归词客。
萧条书剑东风里,醉旗亭遍看山色。
河梁惆怅,临歧欲赠,绕朝鞭策。
忆岭表徘徊灯夕。探海月珠江,共寻陈迹。
三载烽烟此日,顿殊今昔。
彩舟酬唱同蕉梦,向燕台重听羌笛。
如君才藻,江湖岁月,漫教虚掷。
白话文翻译
在温暖的南方小路上,春水已经上涨,柳树新绿如碧。
刚刚结束了文酒清欢的聚会,词客又要启程回归。
在这萧条的东风中,我怀着书剑的情怀,在醉意朦胧中欣赏四周的山色。
在河桥上感到惆怅,临别之际想赠言,却被晨光催促而无从表达。
回忆起在岭头徘徊的黄昏时刻,月光下的珠江,曾一起寻访往日的旧迹。
三年的烽火岁月,如今看来与往昔截然不同。
彩舟上再次欢唱,共同的梦想如蕉叶般轻柔,往燕台重听羌笛的悠扬。
如同你这样的人才,江湖的岁月,怎能让它虚度流逝。
注释
- 南陌:南方的小路。
- 文酒:文人的酒宴,指文人聚会时饮酒作乐。
- 词客:指诗词作家或词人。
- 萧条:形容景象冷清。
- 书剑:比喻读书人或文人。
- 河梁:指桥,文中可能象征离别之地。
- 朝鞭策:指早晨的催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岭表:岭头,指山的边缘。
- 烽烟:战乱的象征。
- 彩舟:多彩的船,象征欢乐与聚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清标(1583年-1644年),明代人,字秉文,号清标,江西人。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乡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送别友人罗弘载南归之际,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朋友的眷念,也有对往日时光的追忆。诗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友情的深刻思考,反映了明末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诗歌鉴赏
《疏帘淡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自然景象,开篇“暖回南陌”便传达出一派生机与温暖的气息。接着,诗中通过“文酒清欢才罢”的描写,刻画了友人聚会的愉悦氛围,而此时的离别又让人感到惆怅。在“萧条书剑东风里”一句中,作者借用“书剑”象征了文人的情怀,而“醉旗亭遍看山色”则展现了与友人共赏自然之美的惬意。
随着离别的临近,诗中“河梁惆怅,临歧欲赠”表现了即将分别的无奈与惆怅,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友谊与时光的深思。而“忆岭表徘徊灯夕”则通过细腻的回忆,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思念之情愈发浓烈。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表现力,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情感的交织,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美好。结尾处的“漫教虚掷”,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暖回南陌:春暖的南方小路,传达出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 正水涨春波,柳舒新碧:春水上涨,柳树吐出新绿,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
- 文酒清欢才罢,又归词客:聚会刚刚结束,词客又要启程,暗示离别的情绪。
- 萧条书剑东风里:在萧条的东风中,书剑象征文人的气质与情怀。
- 醉旗亭遍看山色:在醉意中,尽情欣赏四周的山色,展现了诗人的洒脱。
- 河梁惆怅,临歧欲赠,绕朝鞭策:即将离别,心中惆怅,却被时间催促,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
- 忆岭表徘徊灯夕:回忆起在山岭的黄昏时光,展示了对往日的怀念。
- 探海月珠江,共寻陈迹:一起寻找过去的痕迹,象征着对友谊的追忆。
- 三载烽烟此日,顿殊今昔:三年的动荡岁月,今时与往日形成鲜明对比。
- 彩舟酬唱同蕉梦,向燕台重听羌笛:重温旧梦,欢唱共娱,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 如君才藻,江湖岁月,漫教虚掷:对有才华的朋友的赞美,感叹人生应珍惜时光,不可虚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书剑”比喻文人情怀。
- 对仗:如“文酒清欢”、“河梁惆怅”体现了工整的对仗。
- 意象: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如“柳舒新碧”、“春波”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明末文人的忧虑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春天与生机。
- 水:象征流动的时间与生命。
- 酒:象征欢聚与友谊。
- 灯:象征温暖的回忆与光明的未来。
- 舟:象征旅程与人生的起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文酒”指的是什么?
- A) 文人饮酒的聚会
- B) 诗人的作品
- C) 酒的种类
-
“河梁惆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惆怅
- C) 期待
-
诗中“忆岭表徘徊灯夕”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往日时光的怀念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赠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同样通过送别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与对未来的期待,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为豪放,而梁清标则显得细腻与沉郁。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代诗词鉴赏》
- 《梁清标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