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戊午生日作)》
时间: 2025-01-24 16:38: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戊午生日作)》
作者: 郑域 〔宋代〕
嗟来咄去,被天公把做小儿调戏。
蹀雪龙庭扫未久,还促炎州行李。
不半年间,北胡南越,一万三千里。
征衫着破,著衫人可知矣。
休问海角天涯,黄蕉丹荔,自足供甘旨。
泛绿依红无个事,时舞斑衣而已。
救蚁藤桥,养鱼盆沼,是亦经纶耳。
伊周安在,且须学老莱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仿佛是被上天戏弄的小孩。刚刚清扫过雪的龙庭,炎热的州里又催促我出行。不到半年,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越人已经相距一万三千里。身上的征衣已经磨破,大家都知道我在外漂泊。不要问我身在何处,遥远的海角天涯,黄蕉和丹荔已经足够我享用。绿叶与红花的事情无关紧要,偶尔跳舞穿着斑衣而已。拯救蚂蚁的藤桥,养鱼的水池,这些也是我所关注的。伊周(古代圣人)在哪里?我只想学习老莱子(老莱子是个隐士,坚持清静生活)。
注释
- 嗟来咄:感叹语,表示无奈或失望。
- 天公:上天、老天。
- 蹀雪龙庭:指的是清扫雪的龙庭,象征着高洁的环境。
- 北胡南越:指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越人,暗示了国家的动荡。
- 征衫:出征的衣服,这里指代漂泊的生活。
- 黄蕉丹荔:一种热带水果,象征着丰盛的生活。
- 斑衣:华丽的衣服,暗示生活的享受。
- 老莱子:古时隐士,象征着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域,生于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风清新典雅,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郑域在诗歌中常使用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情感来展现生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戊午年,正值作者生日之际,可能融合了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对社会的观察,表现出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索。
诗歌鉴赏
郑域的《念奴娇》以其独特的情感与深邃的思考而令人印象深刻。全诗在构思上运用了对比与反差,让人看到诗人不仅关注外部的动荡,也关怀内心的宁静。在“嗟来咄去”中,诗人以感叹的语气开篇,体现出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而“北胡南越”则描绘了国家的纷争与个人的漂泊,揭示了社会的动荡对个人安定生活的冲击。
诗中提到的“黄蕉丹荔”,让人联想到诗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尽管身处困境,他依然不忘享受生活的点滴;而“救蚁藤桥,养鱼盆沼”则体现了诗人对小事的珍视,抒发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全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有对未来的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嗟来咄去,被天公把做小儿调戏:感叹人生如同小孩被玩弄,体现了对命运的不满。
- 蹀雪龙庭扫未久,还促炎州行李:刚刚清扫过的龙庭与即将出发的炎州形成对比,描绘出季节的变迁与生活的忙碌。
- 不半年间,北胡南越,一万三千里:暗示时间的快速流逝与远离故乡的孤独。
- 征衫着破,著衫人可知矣:身上的衣物破旧,象征着长期漂泊的生活。
- 休问海角天涯,黄蕉丹荔,自足供甘旨:不必再问我在何处,生活的美好与丰盈依然存在。
- 泛绿依红无个事,时舞斑衣而已:生活中的瑣事不必挂心,偶尔享受片刻的欢愉。
- 救蚁藤桥,养鱼盆沼,是亦经纶耳:细微的关怀与守护,表明了诗人对生活的关注。
- 伊周安在,且须学老莱子:追寻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小孩的玩耍,强调人生的无奈。
- 对仗:如“北胡南越”,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列举食物、生活琐事,展示丰盈的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尽管面临困境与漂泊,仍然对生活保有美好的期待与积极的态度,传达出一种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 龙庭:象征高雅与纯净的环境,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黄蕉丹荔:代表丰盛的生活,体现出对物质的追求与享受。
- 斑衣:华丽服饰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藤桥与水池:体现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出对细微之事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北胡南越”指的是哪两个民族?
- A) 西北民族与东南民族
- B) 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越人
- C) 中原民族与西南民族
- D) 无相关民族
-
“休问海角天涯”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迷茫
- B) 对生活的淡泊
- C) 对过去的怀念
- D) 对他人的关心
-
“救蚁藤桥”中的“蚁”象征着什么?
- A) 小事与细节
- B) 大自然的生物
- C) 人生的烦恼
- D) 个人的理想
答案
- B) 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越人
- B) 对生活的淡泊
- A) 小事与细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的名作,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展望。
-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是以“念奴娇”开头,表达对历史的思索与感慨。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涉及对人生的思考,但侧重于月亮与人生的关系,展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哲理。
- 《念奴娇·赤壁怀古》:强调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孤独,具有更强的历史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郑域相关诗集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