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溪堂》

时间: 2025-01-11 23:49:21

华堂深在翠微间,潋滟波光照客颜。

归隐输君尘外乐,留题偷我日边閒。

心忘机后鸥相识,日落山时鹤自还。

小艇得鱼无事了,歌声移向荻花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堂深在翠微间,潋滟波光照客颜。
归隐输君尘外乐,留题偷我日边閒。
心忘机后鸥相识,日落山时鹤自还。
小艇得鱼无事了,歌声移向荻花湾。

白话文翻译:

华丽的堂屋深藏在青翠的山间,波光粼粼的水面照映着客人的面容。
隐居生活把世俗的乐趣都拱手让给你,留下题字来偷得一份日间的闲适。
心中忘却了世事之后,才与海鸥相识,日落时分,白鹤自然归还。
小船上钓到鱼后无所事事,歌声飘向了芦苇花盛开的湾里。

注释:

  • 华堂:指装饰华丽的厅堂,这里象征着一种悠闲的生活环境。
  • 翠微:指青翠的山色,表示自然环境。
  • 潋滟:波光粼粼,形容水面光影摇曳的美丽。
  • 归隐:指隐居生活,远离尘世的喧嚣。
  • 偷我日边閒:指在闲暇时光中留下题字,隐含对时间的珍惜。
  • 心忘机后:心中放下世俗的纷扰。
  • 鸥相识:与海鸥相识,象征一种自然的交融。
  • 小艇得鱼无事了:小船上钓到鱼了,表示悠闲自在的生活。

典故解析:

“归隐”在古代文人中常指隐居山林,追求宁静和自然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诗中提到的“日落山时鹤自还”,鹤在古诗中常被视为高洁与自由的象征,强调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裳,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隐逸生活的美好,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黄裳隐居生活的时期,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对世俗烦恼的逃避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诗歌鉴赏:

《寄题溪堂》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通过对“华堂”和“翠微”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优雅的氛围,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中提到的“潋滟波光”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人心的宁静;诗人借由波光照映客颜,表明自然之美与人心的和谐共存。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归隐意味着将世间的烦恼抛诸脑后,留下的题字象征着对生活的珍视与享受。诗中“心忘机后”一句,表明在放下世俗的追求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深化,生灵间的交融让人倍感亲切。

最后两句描绘了小艇得鱼、歌声飘向芦花湾的惬意场景,诗人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将一幅和谐美丽的田园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生活的赞美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华堂深在翠微间:描绘出华丽的堂屋隐藏在青翠的山间,形成一种宁静的环境。
  • 潋滟波光照客颜:水面波光的美丽,照映出客人的面容,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归隐输君尘外乐:隐居生活让人远离世俗的繁杂,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 留题偷我日边閒:在这闲适的时光中,留下题字,表达对当下美好的珍惜。
  • 心忘机后鸥相识:放下心中的杂念,与自然的生命形成友好关系。
  • 日落山时鹤自还:日落时分,鹤自归于自然,象征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 小艇得鱼无事了:小船上钓鱼,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安逸。
  • 歌声移向荻花湾:歌声向远方飘去,传递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在诗中,潋滟波光比喻自然的美丽与安宁;
  • 拟人:通过“鸥相识”和“鹤自还”给自然赋予生命,让自然与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了一种追求心灵宁静与自由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堂:象征富丽的生活环境;
  • 翠微:代表自然的美好;
  • 鸥与鹤:象征自由与高洁的灵魂;
  • 小艇:代表闲适与自然的联系;
  • 歌声:象征内心的愉悦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华堂”是指什么?
    A. 一种建筑风格
    B. 装饰华丽的厅堂
    C. 自然景观
    答案:B

  2.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隐居生活的乐趣?
    A. 描述自然景色
    B. 叙述个人经历
    C. 提到世俗烦恼
    答案:A

  3. “心忘机后”中的“机”指的是什么?
    A. 人际关系
    B. 世俗烦恼
    C. 生活琐事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 王维
  • 《闲情赋》 -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问答》同样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但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交融;而黄裳的《寄题溪堂》则更强调个人的内心宁静与对生活的享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