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憩和州》

时间: 2025-01-11 06:17:36

衣足一囊弊,粟余三釜陈。

犹依食贫地,已愧省烦人。

尘土病催老,风波愁过春。

诗书今在眼,还欲诗经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衣足一囊弊,粟余三釜陈。
犹依食贫地,已愧省烦人。
尘土病催老,风波愁过春。
诗书今在眼,还欲诗经纶。

白话文翻译:

穿着虽说有一套破衣服,食物却还有三锅在这里。
我仍然依赖于这贫困的生活,已经感到羞愧对他人的打扰。
尘土使我感到衰老,风浪中的烦恼胜过春天的愁苦。
眼前的诗书依然在,心中还想要追求更高的文采。

注释:

  • 衣足:衣服和粮食充足。
  • 一囊弊:一袋破旧的衣物。
  • 粟余:指粮食还有余。
  • 食贫地:生活在贫困的地方。
  • 已愧省烦人:感到羞愧于打扰他人。
  • 尘土病:比喻生活中的艰辛和困扰。
  • 诗书今在眼:眼前仍然有诗书的存在。
  • 经纶:指高深的文采与才华。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贫困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的挣扎,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普遍境遇。王安石本身是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经历和理想也在诗中有所体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变法”闻名,主张改革政治与经济,提倡实用主义的文风。

创作背景:

王安石在任职期间,面临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压力,生活的艰辛使他对贫困有深刻的体会。这首诗表现了他在困境中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初憩和州》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描绘了王安石在贫困中仍然追求文化理想的心态。诗的开头以“衣足一囊弊,粟余三釜陈”开场,直接表明了诗人生活的困境,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仍然感到“已愧省烦人”,表现出一种谦卑和对他人的体谅。

接下来的两句“尘土病催老,风波愁过春”则更为生动地表现了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忧虑,尘土与风波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与不安,使人倍感沧桑与无奈。

最后两句“诗书今在眼,还欲诗经纶”则是对未来的期许与渴望,尽管身处困境,王安石依然希望能通过诗书来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文化境界。他对诗的热爱和向往,体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和文化自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衣足一囊弊:描述了自己生活中的贫困,只有一袋破旧的衣物,暗示了生活的窘迫。
  2. 粟余三釜陈:尽管还有三锅粮食,但并不富裕,反映了生存的不易。
  3. 犹依食贫地:强调生活的贫困,令人感到无奈。
  4. 已愧省烦人:即使如此,仍感到对他人的打扰而羞愧,表现出一种道德感。
  5. 尘土病催老:生活的艰辛和困扰让人感到老去,传达出一种无奈。
  6. 风波愁过春:生活中的烦恼比春天的愁苦还要沉重,体现了内心的焦虑。
  7. 诗书今在眼:诗书依然在身边,说明对文化的执着。
  8. 还欲诗经纶:表达了对更高文采的向往和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衣足”与“粟余”,“尘土”与“风波”,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尘土病”来象征生活的艰辛,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在困苦中依然不屈不挠追求文化理想的精神,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希望,突显了士人应有的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意象分析:

  • :象征生活的困窘。
  • :代表生存的基本需求。
  • 尘土:象征生活的艰辛。
  • 风波:暗示生活中的波折与不安。
  • 诗书:象征理想与文化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贫困生活是通过什么意象表现的? A. 衣服 B. 粟 C. 尘土 D. 以上皆是

  2. “已愧省烦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自豪 B. 羞愧 C. 愤怒 D. 无奈

  3. 诗中提到的“诗书今在眼”意味着什么? A. 诗书不重要 B. 文化仍在心中 C. 诗书消失了 D. 没有时间读书

答案:

  1. D. 以上皆是
  2. B. 羞愧
  3. B. 文化仍在心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初憩和州》和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生活的艰辛与对理想的追求。王安石侧重于个人的文化理想,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事与民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王安石传》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