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倚阑令 秋深木落看天际群山仿净明子法》

时间: 2025-01-11 14:20:39

风颾瑟,叶凋零。

总关情。

我是江潭憔悴客,庾兰成。

年来听厌秋声。

寻山向、流水空亭。

无雁无云天一碧,晚来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愁倚阑令
秋深木落看天际群山仿净明子法
风颾瑟,叶凋零。总关情。我是江潭憔悴客,庾兰成。年来听厌秋声。寻山向流水空亭。无雁无云天一碧,晚来晴。

白话文翻译:

在秋深的时节,树木凋零,远处的群山仿佛被明净的法华光照亮。秋风瑟瑟,树叶纷纷飘落,所有的情感都与此有关。我是江边的憔悴游子,庾兰花已凋零。年年岁岁,我听厌了秋天的声音,寻山而行,向流水边的空亭。空中既无雁飞,也无云彩,天际一片碧蓝,傍晚时分,阳光明媚。

注释:

  • :风的声音,形容风吹动的样子。
  • :指瑟瑟作响,形容秋风的声音。
  • 憔悴:形容因思念或忧愁而显得疲惫、瘦弱。
  • 庾兰:指庾信的兰亭,意喻孤独和凋零。
  • 秋声:指秋天的声音,常带有萧瑟的情绪。
  • 无雁无云:形容空旷的天空,显得更加孤独。

典故解析:

庾信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常常描绘秋天的凄凉与孤独。提到“庾兰成”,则是指庾信的名句,象征着秋日的凋零与思念。诗中提及的“明子法”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光明,象征着清净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擅长描绘秋冬季节的景象。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秋季,正值木落之时,诗人因思乡、思友而感到愁苦,表达了对秋天凋零景象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与孤独。开篇的“风颾瑟,叶凋零”,通过声音和视觉的双重感受,渲染出秋天的凄凉氛围。诗人自比“江潭憔悴客”,将自己置于一个孤独的境地,传达出对故乡和旧友的思念。而“年来听厌秋声”,更是将对秋景的厌倦与内心的惆怅结合在一起,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随着诗的推进,诗人描绘出寻山向流水的情景,虽然周围环境空旷,天际无雁无云,但“晚来晴”的描写又增添了一丝希望与宁静。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思考与情感,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颾瑟,叶凋零:描绘秋风的声音和树叶的凋零,营造出萧瑟的氛围。
  2. 总关情:暗示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密切联系。
  3. 我是江潭憔悴客,庾兰成:自比憔悴的游子,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4. 年来听厌秋声:对秋声的厌倦,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5. 寻山向流水空亭:寻求宁静的场所,表达内心的孤独。
  6. 无雁无云天一碧,晚来晴:描绘空旷的天空,虽然孤独,但又有晴天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憔悴的客人,突出孤独感。
  • 拟人:秋风被赋予了“瑟瑟”的声音,增添了情感色彩。
  • 对仗:如“无雁无云”与“天一碧”,形成和谐的对称结构。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的思念,展现了忧伤与宁静共存的复杂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敏感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落叶:代表着生命的结束与忧愁的积累。
  • 江潭:象征着故乡与思乡之情。
  • 空亭:象征着孤独与寻求心灵慰藉的空间。
  • 天一碧:象征着宁静与希望,尽管周围空旷,但仍有晴天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庾兰成”是指谁的作品?

    • A. 白居易
    • B. 庾信
    • C. 李白
  2. 诗句“无雁无云天一碧”表达的情感是?

    • A. 孤独
    • B. 欢乐
    • C. 忧伤
  3. 全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秋天的美丽
    • B. 思乡与孤独
    • C. 友情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两者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姚燮的诗更侧重于秋天的萧瑟与内心的孤独,而李白则通过月光来映衬对故乡的思念,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姚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