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微上人归省天台》

时间: 2025-01-10 22:18:30

释子怀慈母,吾儒未易轻。

不寻琪树去,肯向石桥行。

海近云多润,山高日少晴。

天恩新赐服,书字欲传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微上人归省天台
梅尧臣

释子怀慈母,吾儒未易轻。
不寻琪树去,肯向石桥行。
海近云多润,山高日少晴。
天恩新赐服,书字欲传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出家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而作为士人出于对道理的重视并不轻易放弃。诗人不愿意去寻找美丽的琪树,而是愿意走向朴素的石桥。海边多云,湿润的空气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滋润;而高山之上,阳光少,晴天不易。天上的恩赐让人获得新的衣饰,书写的字句希望能流传名声。


注释:

  • 释子:指出家人,通常是指和尚。
  • 慈母:慈祥的母亲。
  • 吾儒:我们这些士人,指的是儒家学者。
  • 琪树:指美丽的树,象征美好和珍贵的事物。
  • 石桥:朴素而坚固的桥,象征现实与实用。
  • 海近云多润:海边的云层多,空气湿润。
  • 天恩:天的恩惠。
  • 新赐服:新获得的衣服,象征新的身份或地位。
  • 书字欲传名:想要留下名声的文字。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琪树”与“石桥”,象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选择。琪树代表着美好而遥不可及的理想,而石桥则代表着实实在在的道路。
  • “释子怀慈母”反映了佛教徒对母亲的思念,强调了亲情与信仰之间的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明,号雨石,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歌风格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而闻名,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梅尧臣送别一位出家人(微上人)回省天台的场景。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出家人的祝福以及对人间亲情的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和儒家思想交融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微上人归省天台》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比和意象的使用,展现了诗人对出家人选择的理解和尊重。开头两句提到出家人怀念慈母之情,反映了人性中的亲情和对家庭的牵挂。这与士人所承载的责任感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环境的细腻观察与感受。海边的湿润与高山的阴云,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状态的思考。最后两句则结合了人们对物质和名声的追求,体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象丰富,展现了梅尧臣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鼓励读者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的重要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释子怀慈母:出家人对母亲的思念,揭示了人性中对亲情的珍视。
  2. 吾儒未易轻:作为士人,面对责任与理想,不能轻言放弃,反映出儒家的价值观。
  3. 不寻琪树去:不追求理想的奢华与美好,选择了务实的道路。
  4. 肯向石桥行:愿意走向现实而坚实的生活道路,象征对生活的务实态度。
  5. 海近云多润:描绘自然环境,反映心境的湿润与滋养。
  6. 山高日少晴:高山阴云密布,反映生活的挑战与不易。
  7. 天恩新赐服:天的恩惠让人获得新的衣饰,象征着新身份的获得。
  8. 书字欲传名:希望通过书写留下名声,表达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出家人和士人的对比,增强主题的深度。
  • 意象:运用自然意象(海、山、云)来表达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隐喻:琪树和石桥的隐喻,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选择。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亲情、理想与现实的选择展开,表达了对出家人内心矛盾的理解,鼓励人们在追求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要珍视身边的亲情与现实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释子:代表出家人,象征着对信仰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
  • 慈母:象征着无私的亲情与母爱的伟大。
  • 琪树:象征理想和美好,代表人们心中向往的目标。
  • 石桥:象征现实与坚实的生活基础,表达务实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释子怀慈母”中的“释子”指的是: A. 儒生
    B. 出家人
    C. 诗人

  2. 诗中“琪树”象征的是: A. 现实
    B. 理想
    C. 家庭

  3. 诗人选择“不寻琪树去,肯向石桥行”的态度是: A. 追求奢华
    B. 追求务实
    C. 追求名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王维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梅尧臣的《送微上人归省天台》更注重内心的平静与对亲情的珍视,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对酒的追求。两者在主题和表达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

  • 梅尧臣诗文集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 相关学术论文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