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舟次金阊》

时间: 2025-01-10 22:38:35

浪传佳丽。

荒尽繁华味。

正日篷窗无一事。

饱听雁声而已。

梅花冷月初三。

孤尊谁共清谈。

只有西湖入梦,从今不忆江南。

意思解释

清平乐 舟次金阊

作者: 黄燮清 〔清代〕

原文展示:

浪传佳丽。荒尽繁华味。正日篷窗无一事。饱听雁声而已。梅花冷月初三。孤尊谁共清谈。只有西湖入梦,从今不忆江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了诗人在金阊的舟上,感受到的孤独与淡泊。美丽的景色已经成为过往,繁华已被荒废。正值白天,窗前无事可做,只能静静地听着远处传来的雁鸣。梅花在初三的冷月下开得凄清,独自品酒,谁能和我一起轻松聊天呢?唯有西湖的梦境萦绕心头,从此不再忆念江南的繁华。

注释:

  • 浪传佳丽:指美丽的景色随波荡漾。
  • 荒尽繁华味:形容繁华已逝,失去了昔日的热闹与美好。
  • 正日篷窗无一事:白天的窗子前无所事事。
  • 饱听雁声而已:只是静静地听着雁叫声。
  • 梅花冷月初三:梅花在初三的冷月下盛开。
  • 孤尊:独自一人品酒。
  • 谁共清谈:没有人可以一同闲聊。
  • 只有西湖入梦:西湖的景色成为梦境。
  • 从今不忆江南:从此不再怀念江南的美好。

典故解析:

本词中提到的“西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而“江南”则是指长江以南地区,常被视为文化与美丽的象征。诗人通过对比西湖与江南,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追求与对过往繁华的淡泊心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燮清(1680-1755),清代诗人,以词风清丽见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带有淡淡的忧伤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清平乐 舟次金阊》创作于一个宁静的时刻,诗人处于金阊的舟中,心中对往昔繁华的回忆与现状的反思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首词的情感基调。

诗歌鉴赏:

《清平乐 舟次金阊》是一首典型的抒怀词,诗人在舟上独坐,感受着周围的宁静与内心的孤独。开篇“浪传佳丽”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动人的自然场景,然而随之而来的“荒尽繁华味”则揭示了内心的失落与对昔日繁华的无奈。整首词通过对比与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美好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淡泊。尤其是“只有西湖入梦,从今不忆江南”,不仅表达了对西湖的向往,也隐含了对江南繁华的释然,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浪传佳丽:描绘了自然美景,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2. 荒尽繁华味:反映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感伤。
  3. 正日篷窗无一事:表现出一种无聊与孤独。
  4. 饱听雁声而已:强调了孤独的境地。
  5. 梅花冷月初三:给人一种清冷孤寂的意境。
  6. 孤尊谁共清谈:抒发独自品味的寂寞。
  7. 只有西湖入梦: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向往。
  8. 从今不忆江南:象征着对过往的放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西湖入梦”比喻为心灵的寄托。
  • 拟人:梅花在“冷月”下似乎也显得孤独。
  • 对仗:整首词在意境和情感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孤独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流动的美丽与时光的流逝。
  • 雁声:象征着孤独与思乡之情。
  • 梅花:象征着清冷与坚韧。
  • 西湖:代表着理想与美好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孤尊”指的是什么? A. 一个人品酒
    B. 一个人游玩
    C. 一个人读书

  2. “只有西湖入梦”中的“西湖”象征了什么?
    A. 现实的繁华
    B. 心灵的寄托
    C. 过去的回忆

  3. 本诗表达的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感伤与释然
    C. 愤怒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 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对月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与孤独的思考,情感基调与黄燮清的作品有相似之处,但风格更加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