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时间: 2025-01-10 22:58:02

乱云拂袖。

百感新疏酒。

愁外西山如客瘦。

一角修眉还斗。

无言独立青菭。

高城画角声催。

指与断鸿归路,夕阳依旧宫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云拂袖。百感新疏酒。愁外西山如客瘦。一角修眉还斗。无言独立青菭。高城画角声催。指与断鸿归路,夕阳依旧宫槐。

白话文翻译:

纷乱的云彩轻拂着衣袖,心中百感交集,刚刚斟满的酒杯让我感到忧愁,西山在愁苦中显得瘦弱如同过客。眉头微微一撇,似乎还要与之争斗。无言独立于青色的菖蒲旁,高城上传来催促的号角声。指引着我与那断翅的鸿雁归路,夕阳依旧照耀着宫中的槐树。

注释:

  • 乱云:指纷乱的云彩,象征心情的复杂和动荡。
  • 拂袖:轻轻拂动衣袖,体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却又带有一丝无奈。
  • 百感新疏酒:心中有着百般感慨,刚刚饮下的酒似乎增添了这些感受。
  • 西山如客瘦:西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孤独瘦弱,像一个游子。
  • 青菭:指青色的菖蒲,常用来象征清凉和宁静。
  • 高城画角声催:高楼大厦上吹响的号角声,催促着时间的流逝。
  • 指与断鸿归路:指引着我和那只失去翅膀的鸿雁的归路,暗示着人生的归属感。
  • 夕阳依旧宫槐:夕阳洒在宫殿中的槐树上,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永恒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祖谋,清代诗人,生于清代中期,以其词风婉约而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抒发情感,善于用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景物与人心的关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文化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反映了当时人们内心的忧虑与孤独。

诗歌鉴赏:

《清平乐》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引人注目。开篇的“乱云拂袖”一语便将读者引入一种飘渺的境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纷乱与不安。接下来的“百感新疏酒”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酒在这里不仅是饮品,更是情感的载体,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反思。

“愁外西山如客瘦”生动地描绘了夕阳下的西山,仿佛在映照诗人孤独的心境。西山的瘦弱与愁苦,似乎在暗示人生的无常与孤独。而“无言独立青菭”则展现出诗人面对生活的沉默与独立,青菖蒲的清凉也为诗人的愁苦增添了一丝宁静。

最后几句“高城画角声催”至“夕阳依旧宫槐”则为全诗增添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感伤。高楼上传来的号角声仿佛在提醒诗人,不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归属与宁静才是最为重要的。夕阳下的宫槐,象征着美好而又脆弱的时光,令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云拂袖:描绘了一幅动荡不安的景象,象征心情的复杂。
  • 百感新疏酒:通过饮酒引发的感慨,表现了内心的情感交错。
  • 愁外西山如客瘦:西山瘦弱的形象,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受。
  • 一角修眉还斗:轻描淡写的动作,透露出内心的斗志与坚持。
  • 无言独立青菭:青菖蒲旁的独立,象征着一种宁静的自我反省。
  • 高城画角声催:外界的催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压力。
  • 指与断鸿归路:指引的意象,暗示着寻求归属与方向的渴望。
  • 夕阳依旧宫槐:夕阳的美好与脆弱,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西山比作瘦弱的客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孤独之感。
  • 拟人:将高城的号角声赋予了催促的情感,使得景物更具生机。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对仗,使得诗句更为和谐。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人生的思考。诗中的情感基调在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变幻与不安,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象征着情感的寄托与思考,也是对生活的反思。
  • 西山:孤独的象征,映射出人生的无常。
  • 青菭:象征宁静与清凉,代表诗人内心的自我反省。
  • 夕阳:象征着美好的时光与生命的脆弱,令人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乱云拂袖”描绘了什么样的心情? A. 宁静
    B. 复杂
    C. 快乐
    答案:B

  2. “百感新疏酒”中的“酒”象征什么? A. 饮品
    B. 感情的载体
    C. 谷物
    答案:B

  3. “夕阳依旧宫槐”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时间的珍惜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金钱的渴望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细腻却更多体现出女性的柔情与忧伤。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壮阔的历史背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情感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朱祖谋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