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蚕槌》

时间: 2025-01-10 22:24:16

三月将扫蚕,蚕妾具其器。

丘植先{左扌右得去彳}括,辟室亦涂塈。

众材疏以成,多薄所得寄。

拾老归簇时,应无惭弃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尧臣的《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蚕槌》原文如下:

三月将扫蚕,蚕妾具其器。
丘植先左扌右得去彳括,辟室亦涂塈。
众材疏以成,多薄所得寄。
拾老归簇时,应无惭弃置。

白话文翻译

在三月即将开始蚕的养殖,蚕女们已经准备好了工具。
丘陵的植被先左手右手地去除杂草,开辟的房间也被涂抹得干净。
各种材料稀疏地聚合在一起,得到的物质虽然薄弱,却寄托着希望。
当老蚕回归成群时,应该不会感到羞愧于被遗弃。

注释

  • 蚕妾:指养蚕的女子,蚕女。
  • 丘植:指山丘上的植物。
  • 扌右:左手和右手的动作。
  • 辟室:开辟房间,指为蚕创造良好的环境。
  • 涂塈:涂抹和清理的意思。
  • 众材:多种材料。
  • 薄所得:得到的东西虽然不多。
  • 拾老:收集老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溪,晚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诗歌著称,尤其善于描写自然和农事,作品多有田园风格,关注社会和生活,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蚕槌》是梅尧臣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养蚕业的关注。此诗表现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蚕的养殖过程,展现了农民在春天即将来临之际的忙碌与希望。诗中“蚕妾具其器”的描写,透露出蚕女对即将到来的养蚕季节的准备和期待;而“丘植先左扌右得去彳括”,则表现了农村劳动者在自然环境中与生俱来的智慧与辛勤。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和谐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特别是对“众材疏以成”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在艰苦条件下积累小成就的珍贵,这种精神在后来的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月将扫蚕,蚕妾具其器。”
    描述了三月的到来,农民们准备开始养蚕,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2. “丘植先左扌右得去彳括,辟室亦涂塈。”
    表现了农民辛勤的劳动,左手右手协作,清理杂草,为蚕创造良好的环境。

  3. “众材疏以成,多薄所得寄。”
    各种材料虽然稀疏,却是希望的寄托,体现了对未来的期待。

  4. “拾老归簇时,应无惭弃置。”
    回归的老蚕不必感到羞愧,强调了生命的延续和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养蚕比作一种生命的劳作,赋予其丰富的情感。
  • 拟人:用“蚕妾”来表现对养蚕者的亲切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表现了农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生活的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农事的诗,更是对勤劳和希望的赞美。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延续。
  • 器具:代表着劳动的工具,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 材料:多样的材料象征着生活的丰富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蚕妾”是指什么? A. 养蚕的女子
    B. 蚕的种类
    C. 蚕的食物
    答案:A

  2. “众材疏以成”指的是? A. 收集材料的过程
    B. 材料的稀疏聚合
    C. 材料的丰富
    答案:B

  3. 诗歌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描绘
    B. 对农业的重视与希望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蚕槌》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但梅尧臣更侧重于具体的农业生产,而杜甫则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梅尧臣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