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深宵不寐,用南唐后主韵》

时间: 2025-01-27 04:11:06

江水忒潺潺。

月已阑珊。

春残犹作十分寒。

纵有糟床能葬我,总是无欢。

容易又更阑。

衾拥如山。

欲成好梦者般难。

闲杀一双金翅蝶,流转花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深宵不寐,用南唐后主韵
作者: 刘三 〔近代〕

江水忒潺潺。月已阑珊。春残犹作十分寒。
纵有糟床能葬我,总是无欢。容易又更阑。
衾拥如山。欲成好梦者般难。
闲杀一双金翅蝶,流转花间。


白话文翻译:

江水流得太缓慢,月光已经淡薄。春天已经过去,却依然感到十分寒冷。
即使有那糟烂的床能让我安息,但心中仍然没有一丝欢愉。
容易又到了深夜,床被像山一样厚重。
想要做个好梦却是这么困难。
闲来无事,看到一对金翅的蝴蝶在花间飞舞。


注释:

  • :太,过于。
  • 阑珊:形容月光微弱、快要消失。
  • 糟床:指糟烂的床,象征苦闷与无奈。
  • :被子,床上用的被褥。
  • 金翅蝶:美丽的蝴蝶,象征着自由与美好的梦境。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月已阑珊”可联系到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月亮意象,月亮常常象征着孤独和思念。而“糟床”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苦闷的无奈感,此意象在古诗中也屡见不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三,近代诗人,擅长古体诗,作品多描绘情感和自然景色,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深夜,表现诗人在孤独时的抒怀,体现了对春天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浪淘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开篇以“江水忒潺潺”入手,水声潺潺,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忧伤的氛围,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月已阑珊”进一步强化了夜的寂静与孤独,月亮的光辉已经微弱,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短暂。

“春残犹作十分寒”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怀念以及春天已逝的惋惜,余寒未尽,给人带来了一种凄凉的感受。“纵有糟床能葬我,总是无欢”则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纵使可以安息,心中依然无欢,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迷惘与失落。

最后两句“闲杀一双金翅蝶,流转花间”,则通过蝴蝶的自由飞舞,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与前文的沉重形成对比,留下了一个美好的意象,似乎在提醒人们即便生活艰难,也要寻找生活中的美好。这种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充满了层次感与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江水忒潺潺:江水流动声缓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2. 月已阑珊:月亮即将消失,暗示孤独的夜晚。
    3. 春残犹作十分寒:春天虽然过去,寒冷依旧,表达对春天的怀念。
    4. 纵有糟床能葬我,总是无欢:即使有个地方可以安息,但内心却感到无趣与悲伤。
    5. 容易又更阑:深夜又来临,时间流逝之快。
    6. 衾拥如山:被子厚重,象征着沉重的内心负担。
    7. 欲成好梦者般难:想要美梦难以实现,内心挣扎。
    8. 闲杀一双金翅蝶,流转花间:蝴蝶的自由飞舞,象征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衾拥如山”比喻内心的沉重。
    • 拟人:蝴蝶的“流转”赋予了生动的生命感。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江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月亮:常用以表达孤独与思念。
  • 春天:象征希望与生命的美好。
  • 糟床:代表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 金翅蝶:象征自由、美好与梦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江水忒潺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宁静
    • B. 急促
    • C. 忧伤
  2. “月已阑珊”中的“阑珊”指的是什么?

    • A. 明亮
    • B. 微弱
    • C. 映照
  3. “欲成好梦者般难”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 A. 梦想容易实现
    • B. 美梦难以实现
    • C. 睡眠十分安稳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奈的感慨,但李清照的风格更为细腻,感情表达更为直接。
  • 杜甫《月夜忆舍弟》:虽然主题是思念,但杜甫在情感表达上更多地反映了对家国的忧虑与对兄弟的思念,情感更加深沉。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选集》
  • 《诗词赏析与解读》
  • 《李清照与她的诗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