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曲突徙薪不谓贤,焦头烂额飨盘筵。
时人多是轻先见,不独田家国亦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大致是:虽然把烟囱改得曲一点、把柴火移开一点并不算聪明,但如果不注意,就会让人焦头烂额、在盛宴上狼狈不堪。时下的人们往往轻视那些先见之明的警告,不仅是农民家庭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注释:
- 曲突徙薪:曲折的烟囱和移开的柴薪,意指为避免火灾而做的预防措施。
- 焦头烂额:形容人因遭遇困境而焦虑不安,头发焦糊,额头肿胀。
- 飨盘筵:指设宴款待的场合。
- 轻先见:轻视先行的警告或观察。
典故解析:
“曲突徙薪”的典故出自《左传》,寓意通过事先的预防措施来避免灾难。“焦头烂额”则常用于形容遭遇重大烦恼或困扰的状态,体现了人们在处理问题时的无能和困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与思考。他的作品多关注时事,善于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复杂的社会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民生艰难。周昙在诗中批评了当时人们对先见之明的忽视,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关心与对人们生活的深切体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曲突徙薪”这一形象,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对潜在危险的无视与轻视。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简单的防火措施与人们的生活态度相结合,表现出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诗中提到的“焦头烂额”的景象,与宴席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讽刺的意味。周昙通过对当下社会的观察,提醒人们重视警示,强调了先见之明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农民家庭的劝诫,也是对国家治理的警醒,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曲突徙薪不谓贤:改动烟囱和移开柴薪的行为并不被看作是智慧之举,但却是必要的预防措施。
- 焦头烂额飨盘筵:不重视这些措施的后果,可能导致人们在宴席上遭遇困扰,形象地表现出人们的无知与盲目。
- 时人多是轻先见:当代人常常轻视那些能预见未来的警告。
- 不独田家国亦然: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农民家庭,国家的治理同样如此。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烟囱和柴火的处理比作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诗歌强调了对潜在危险的重视及先见之明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曲突徙薪:象征着预防措施,反映人们对生活中潜在危险的忽视。
- 焦头烂额:象征着遭遇困境时的狼狈,体现了不重视预防导致的后果。
- 宴席:象征着生活的享受与表面繁华,与内心的焦虑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曲突徙薪”中的“曲”字在这里的意思是?
- A. 直
- B. 弯曲
- C. 高
- D. 低
-
诗中提到的“焦头烂额”主要形容了什么状态?
- A. 快乐
- B. 平静
- C. 烦恼与困扰
- D. 丰收
-
诗人通过对“时人”的描写,想表达什么?
- A. 现代人的智慧
- B. 人们对先见之明的轻视
- C. 对宴席的重视
- D. 对田家生活的赞美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经典诗作,亦关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展现了思乡之情,与周昙的社会观察形成对比。
诗词对比:
- 周昙的《春秋战国门 再吟》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杜甫通过描述自身的困境与社会问题,传达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而周昙则通过先见之明的忽视警醒人们,二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