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日》
时间: 2025-01-27 03:31: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月十日 曹勋 〔宋代〕
才看桃李锦成围, 忽使园林绿作堆。 远草将人双眼去, 飞花引蝶过墙来。 簿书节里无多著, 怀抱朝来得好开。 已是七分春去了, 何须鸟语苦相催。
白话文翻译:
刚刚欣赏过桃李花如锦绣般环绕, 转眼间园林已是一片绿意盎然。 远处的草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飞舞的花瓣引领蝴蝶越过墙垣。 在文书工作之余没有太多着墨, 清晨的心情变得格外开朗。 春天已经过去大半, 何必让鸟儿的鸣叫如此急切地催促。
注释:
- 桃李锦成围:形容桃李花开得繁盛,如同锦绣一般。
- 园林绿作堆:形容园林中绿意盎然,绿叶茂盛。
- 远草将人双眼去:远处的草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 飞花引蝶过墙来:飞舞的花瓣吸引蝴蝶越过墙垣。
- 簿书节里无多著:在文书工作之余没有太多着墨。
- 怀抱朝来得好开:清晨的心情变得格外开朗。
- 七分春去了:春天已经过去大半。
- 何须鸟语苦相催:何必让鸟儿的鸣叫如此急切地催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创作于春季,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季,诗人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桃李、园林、远草、飞花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同时也透露出对春天即将过去的淡淡哀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桃李、园林、远草、飞花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诗中“才看桃李锦成围,忽使园林绿作堆”一句,既表现了春天的绚烂多彩,又暗示了时光的匆匆流逝。“远草将人双眼去,飞花引蝶过墙来”则进一步以远草和飞花为媒介,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更广阔的自然空间,增强了诗歌的意境。最后两句“已是七分春去了,何须鸟语苦相催”,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过去的淡淡哀愁,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无奈接受。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是一首优秀的春景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才看桃李锦成围”:刚刚欣赏过桃李花如锦绣般环绕,形容春天的绚烂多彩。
- “忽使园林绿作堆”:转眼间园林已是一片绿意盎然,暗示时光的匆匆流逝。
- “远草将人双眼去”:远处的草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将视线引向更广阔的自然空间。
- “飞花引蝶过墙来”:飞舞的花瓣引领蝴蝶越过墙垣,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簿书节里无多著”:在文书工作之余没有太多着墨,表达了诗人对闲暇时光的珍惜。
- “怀抱朝来得好开”:清晨的心情变得格外开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
- “已是七分春去了”:春天已经过去大半,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何须鸟语苦相催”:何必让鸟儿的鸣叫如此急切地催促,透露出对自然规律的无奈接受。
修辞手法:
- 比喻:“桃李锦成围”将桃李花比作锦绣,形象生动。
- 拟人:“远草将人双眼去”、“飞花引蝶过墙来”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才看桃李锦成围,忽使园林绿作堆”、“远草将人双眼去,飞花引蝶过墙来”等句中,词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桃李、园林、远草、飞花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同时也透露出对春天即将过去的淡淡哀愁。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情感细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桃李: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和美丽。
- 园林: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代表宁静和和谐。
- 远草:广阔的自然空间,代表自由和无限。
- 飞花:春天的动态美,代表轻盈和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桃李锦成围”形容的是什么? A. 春天的绚烂多彩 B. 秋天的丰收景象 C. 冬天的雪景 D. 夏天的炎热
-
“忽使园林绿作堆”暗示了什么? A. 春天的绚烂多彩 B. 时光的匆匆流逝 C. 秋天的丰收景象 D. 冬天的雪景
-
“远草将人双眼去”中的“远草”代表什么? A. 广阔的自然空间 B. 狭窄的小径 C. 高大的树木 D. 清澈的溪流
-
“飞花引蝶过墙来”中的“飞花”代表什么? A. 春天的动态美 B. 秋天的落叶 C. 冬天的雪花 D. 夏天的炎热
答案:
- A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王维《鸟鸣涧》:以春天的鸟鸣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曹勋《三月十日》:两者都以春天为背景,但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曹勋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曹勋诗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