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贺参政与应宣教诗应居与坟庐相近》
时间: 2025-01-27 03:21: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庵外山高水不穷,庵中道德与时隆。岂图宝所千峰静,得奉清言一笑同。幽筑禅扉俱不远,水光萝月冷相通。它年更约稽山老,共棹西溪十里风。
白话文翻译:
庵外的山高耸入云,水流不息,庵内的道德修养与时代并进。岂料宝地千峰静谧,得以聆听清雅的言谈,共享一笑。幽静的禅房并不遥远,水光与藤萝间的月光冷冷相通。将来某日再约稽山的老友,一同划船于西溪,享受十里的清风。
注释:
- 庵:指僧人或道士居住的小屋。
- 道德:这里指个人的道德修养。
- 宝所:指珍贵的地方,这里可能指庵所在的山峰。
- 清言:指高雅的谈话。
- 禅扉:禅房的门,代指禅房。
- 萝月:藤萝间的月光。
- 稽山:地名,可能指某座山。
- 西溪:地名,可能指某条溪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宋代诗人,政治家。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可能是曹勋在与贺参政与应宣教诗应居与坟庐相近的环境中创作的,表达了对自然与道德修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曹勋访问某位僧人或道士的庵居时,感受到了庵外自然环境的宁静与庵内道德修养的高尚,从而产生了共鸣,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庵外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庵内道德修养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道德的追求。诗中“山高水不穷”与“道德与时隆”形成对比,表达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后文通过“宝所千峰静”和“清言一笑同”进一步强调了宁静与高雅的氛围。最后两句则寄托了对未来与友人共游的期待,增添了诗的浪漫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庵外山高水不穷”:描绘庵外山势高耸,水流不息的自然景观。
- “庵中道德与时隆”:赞美庵内居住者的道德修养与时代并进。
- “岂图宝所千峰静”:意外地发现这珍贵的地方千峰静谧。
- “得奉清言一笑同”:得以聆听高雅的谈话,共享一笑。
- “幽筑禅扉俱不远”:幽静的禅房并不遥远。
- “水光萝月冷相通”:水光与藤萝间的月光冷冷相通。
- “它年更约稽山老”:将来某日再约稽山的老友。
- “共棹西溪十里风”:一同划船于西溪,享受十里的清风。
修辞手法:
- 对比:“山高水不穷”与“道德与时隆”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对比。
- 拟人:“水光萝月冷相通”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庵外”对“庵中”,“山高”对“道德”。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宁静自然环境和高尚道德修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与友人共游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高:象征着崇高与永恒。
- 水不穷:象征着生命的不息与流动。
- 道德:象征着人的精神追求。
- 宝所:象征着珍贵与宁静。
- 清言:象征着高雅与智慧。
- 禅扉: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修行。
- 萝月:象征着幽静与美丽。
- 稽山:象征着友情与约定。
- 西溪:象征着自由与畅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庵”指的是什么? A. 僧人或道士居住的小屋 B. 山峰 C. 溪流 D. 城市
-
“道德与时隆”中的“时隆”指的是什么? A. 时代进步 B. 道德高尚 C. 时间流逝 D. 时代变迁
-
诗中提到的“稽山老”是指什么? A. 一座山 B. 一位老友 C. 一种植物 D. 一种动物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曹勋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多地体现了隐逸山林的意境,而曹勋的诗则更多地强调了道德修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曹勋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曹勋诗歌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