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树隐重重竹,溪穿曲曲峰。
林深那有寺,烟远忽闻锺。
白话文翻译:
树木遮蔽着重重叠叠的竹林,溪水蜿蜒穿过曲折的山峰。
深林中哪有寺庙,远处的烟雾中忽然传来了钟声。
注释:
- 重重:形容层叠、叠加的样子。
- 溪:小河,指流动的水。
- 曲曲:形容弯曲、迂回的样子。
- 峰:山峰,指高耸的山体。
- 林深:深邃的树林。
- 寺:寺庙,这里指佛教祈祷的地方。
- 烟远:远处的烟雾,通常是指炊烟。
- 锺:钟声,寺庙中敲响的钟。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引用著名的典故,但“寺”和“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联系紧密,描绘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宗教氛围的感受。钟声在古代常常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山水诗,常常在诗中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杨万里游览湖泊时的写作,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景象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世繁华的超然。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句子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自然景象。诗的开头以“树隐重重竹,溪穿曲曲峰”两句勾勒出了一幅竹林与溪流交错的画面,展示了自然的层次感和静谧之美。接着,诗人通过“林深那有寺,烟远忽闻锺”转入深林中的寺庙及隐约传来的钟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在这四句诗中,杨万里成功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表现出一种和谐而又宁静的生活情景。诗中的“烟远”和“锺”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连接,钟声带来了时间的流逝,也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整体上,诗歌传达了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态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树隐重重竹:用“重重”形容竹林的繁茂,树木交错,形成了一种浓密的视觉效果。
- 溪穿曲曲峰:溪水蜿蜒流过山峰,展现出自然的灵动与变化。
- 林深那有寺:深林中是否有寺庙的疑问,传达出一种探索与寻觅的感觉。
- 烟远忽闻锺:远处的钟声隐约传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尾两句的结构形成了对仗的美感,“树隐”与“烟远”,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的对比。
- 比喻:诗中的“重重竹”和“曲曲峰”通过形象的描述,使读者能够生动地感受到自然的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一种隐逸的生活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刚直与谦虚,代表高洁的品格。
- 溪: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代表自然的灵动。
- 寺:象征宁静与修行,代表对内心的追求。
- 锺:时间的象征,提醒人们珍惜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中提到的自然元素包括哪些? A. 树、竹、溪、峰
B. 山、河、海、沙
C. 风、雪、云、雨 -
诗中“烟远忽闻锺”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喧闹
B. 宁静
C. 忧伤 -
“溪穿曲曲峰”中的“曲曲”主要形容什么? A. 竹的生长
B. 山的形态
C. 水流的形态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山水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
- 陶渊明《饮酒》: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超脱。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人日出游湖上十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自然风光,但前者更注重宁静的生活情景,后者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包含多位宋代诗人的代表作,适合深入了解宋诗的风格。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对古诗的分析与解读有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