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久雨三首 其一 曹勋 〔宋代〕 五月正阳月,何尝与雨期。 浃旬檐溜注,深夕水声驰。 古屋床床漏,苔墙堵堵隳。 子桑谁复饷,勾漏政须医。
白话文翻译:
五月正是阳气旺盛的月份,为何总是与雨水相伴? 连续十天屋檐的雨水如注,深夜里水声奔腾不息。 古老的房屋每张床都漏水,长满苔藓的墙壁也逐渐崩坏。 子桑(指隐士)谁还会来送食物,勾漏(指疾病)正需要医治。
注释:
- 正阳月:指农历五月,阳气最盛的月份。
- 浃旬:连续十天。
- 檐溜:屋檐流下的雨水。
- 堵堵隳:墙壁逐渐崩坏。
- 子桑:古代隐士的代称。
- 勾漏:指疾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沉郁,富有哲理。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生活状况和作者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勋在五月连绵不断的雨季中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无奈和对生活困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五月连绵雨季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活困境的无奈。诗中“浃旬檐溜注,深夕水声驰”生动描绘了雨水连绵不绝的景象,而“古屋床床漏,苔墙堵堵隳”则反映了雨水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破坏。最后两句“子桑谁复饷,勾漏政须医”则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疾病的担忧,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月正阳月,何尝与雨期。”:五月本是阳气旺盛的月份,却总是与雨水相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无奈。
- “浃旬檐溜注,深夕水声驰。”:连续十天屋檐的雨水如注,深夜里水声奔腾不息,生动描绘了雨季的景象。
- “古屋床床漏,苔墙堵堵隳。”:古老的房屋每张床都漏水,长满苔藓的墙壁也逐渐崩坏,反映了雨水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破坏。
- “子桑谁复饷,勾漏政须医。”:子桑(指隐士)谁还会来送食物,勾漏(指疾病)正需要医治,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疾病的担忧。
修辞手法:
- 比喻:“浃旬檐溜注”中的“檐溜注”比喻雨水如注。
- 拟人:“深夕水声驰”中的“水声驰”赋予水声以动态,仿佛水声在奔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无奈和对生活困境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檐溜”、“水声”、“古屋”、“苔墙”、“子桑”、“勾漏”。
- 详细解释:“檐溜”和“水声”描绘了雨季的景象,“古屋”和“苔墙”反映了雨水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破坏,“子桑”和“勾漏”则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疾病的担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浃旬檐溜注”中的“浃旬”指的是什么? A. 连续十天 B. 连续五天 C. 连续三天
- 诗中“子桑谁复饷”中的“子桑”指的是什么? A. 隐士 B. 医生 C. 农民
- 诗中“勾漏政须医”中的“勾漏”指的是什么? A. 疾病 B. 漏雨 C. 破墙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描写春雨的喜悦,与曹勋的诗形成对比。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描写自然景象,与曹勋的诗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杜甫《春夜喜雨》与曹勋的《久雨三首 其一》:杜甫的诗表达了对春雨的喜悦,而曹勋的诗则表达了对连绵雨季的无奈和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曹勋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曹勋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