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曲》

时间: 2025-01-26 04:37:51

妖红软绿含朝阳,鹦吟燕语愁人肠。

苔痕渍露翡翠湿,杏花扑雪胭脂香。

凤衫轻薄春寒冽,斜倚银屏怨离别。

藁砧一去归未归,屈指东风又三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晓曲
作者: 童轩 〔明代〕
妖红软绿含朝阳,鹦吟燕语愁人肠。
苔痕渍露翡翠湿,杏花扑雪胭脂香。
凤衫轻薄春寒冽,斜倚银屏怨离别。
藁砧一去归未归,屈指东风又三月。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早晨,鲜艳的红花和柔嫩的绿叶在朝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鹦鹉的啼鸣和燕子的低语让人心生愁绪。青苔上沾染着露水,湿润得如同翡翠般清新,杏花落在雪上,散发着胭脂般的香气。轻薄的凤衫在春寒中显得有些冷,倚靠在银色的屏风旁,怨念着离别的愁苦。自从那次分别,心中一直牵挂着归来,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去,指间数着,东风已经来临,春天已过了三个月。

注释:

  • 妖红:妖艳的红色,形容花朵的鲜艳。
  • 软绿:柔嫩的绿色,形容春天的植物。
  • 鹦吟燕语:鹦鹉的鸣叫和燕子的低语,传达出春天的生机和人心中的愁苦。
  • 苔痕:青苔的痕迹,象征着春天的湿润。
  • 翡翠湿:比喻露水的清新。
  • 杏花扑雪:杏花落在雪地上,形容春意盎然。
  • 凤衫:一种轻薄的衣服,通常用来形容女子的春装。
  • 银屏:指屏风,常用来隔开室内空间。
  • 藁砧:砧板,象征生活的琐碎。
  • 屈指东风:形容春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童轩,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著称,作品多表现春天的气息与人情的愁苦。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常用细腻的意象描绘春日的美丽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春晓曲》创作于春季,正值自然界复苏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和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亲情与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春晓曲》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象与人们内心的愁绪形成鲜明对比。诗中的“妖红软绿”不仅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也暗示了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春天本是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季节,但诗人却通过对“愁人肠”的描写,将美丽与愁苦巧妙结合,表现出一种对离别的无奈与思念。

“苔痕渍露翡翠湿,杏花扑雪胭脂香”这一句,运用了极富想象力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细腻与温柔。特别是“杏花扑雪”的描写,既表现了春天的绚丽,又暗示了生命的脆弱和瞬息万变的情感。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由春景转入个人情感的深邃思索。“凤衫轻薄春寒冽,斜倚银屏怨离别”,此句中,轻薄的衣物与春寒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离别时的孤独与无助。“藁砧一去归未归”如同在叹息生活的琐碎,流露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细腻而生动,既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也让人深思人生的离别与思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到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妖红软绿含朝阳:描绘春天的花朵和绿叶在阳光下的美丽。
  2. 鹦吟燕语愁人肠:自然的声音与人心的愁苦形成对比。
  3. 苔痕渍露翡翠湿:青苔上沾满露水,增加春天的湿润感。
  4. 杏花扑雪胭脂香:杏花的香气与雪的清冷形成鲜明的对比。
  5. 凤衫轻薄春寒冽:轻薄的衣物在寒冷的春风中显得无助。
  6. 斜倚银屏怨离别:倚靠在屏风上,表达对离别的怨恨与思念。
  7. 藁砧一去归未归:生活琐事的繁杂与对归来的渴望。
  8. 屈指东风又三月:春天已过三个月,时间流逝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象与人心的愁苦进行对比。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人的情感。
  • 对仗:运用对仗手法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与人心的愁苦,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 妖红:象征春天的活力与美丽。
  • 软绿:代表新生与希望。
  • 杏花:美丽与脆弱的象征,暗示生活的无常。
  • 银屏:象征着隔绝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描绘的春天的颜色有哪些? A. 妖红和软绿
    B. 青蓝和灰白
    C. 深紫和暗黄

  2. 填空题:诗中提到“东风又____”,表达了春天的到来。

  3. 判断题:诗中对离别的情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1. A
  2. 三月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1. 《春望》 - 杜甫: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苦楚。
  2. 《春夜喜雨》 - 杜甫:表达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与希望,情感比《春晓曲》更加积极。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全书》
  • 《诗词赏析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