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寺观李晋王画像歌》
时间: 2025-01-27 03:48: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沙陀怀古趋僧舍,驻马柏林还看画。
素绡拂拭生辉光,神威凛凛须眉张。
红袍玉带结束好,唐季英雄一目眇。
当时角立有朱三,百战干戈人易老。
国仇未复留遗恨,破碎山河安足问?
庄明带剑左右立,锦囊盛矢受遗训。
谁欤写照妙入神,李家父子俱天人。
鹰扬虎视空一世,经营惨淡传其真。
千载留贻归净域,世无别本须珍惜。
卷图四壁起英风,想象沙场万人敌。
白话文翻译:
在沙陀古地怀念往事,驻马于柏林寺观看画像。
洁白的绡帛拂去尘埃,画中神威凛然,须眉挺拔。
红袍玉带,英俊潇洒,正是唐代英雄的样子。
当时的朱三立于角上,经历百战,岁月让人易老。
国仇尚未复兴,心中留有遗恨,破碎的山河又有什么值得追问?
庄明带剑,立于左右,锦囊中盛满箭矢,继承遗训。
谁绘此画,笔法神妙,李家父子似天人。
鹰扬虎视,空过一生,经营惨淡却传承着真实。
千年后留给净土,世间无他,唯有珍惜。
卷轴四壁画起英风,想象沙场上万人敌的情景。
注释:
- 沙陀:古代的一个民族,曾在中国北方活动。
- 柏林寺:一个寺庙,可能指代具体的历史遗址。
- 素绡:一种轻薄的白色丝绸。
- 神威凛凛:形容气势威严。
- 红袍玉带:指的是唐代英雄的服饰。
- 朱三:可能是指历史上某位著名人物。
- 国仇未复:国家的仇恨尚未得以洗清。
- 庄明:可能指代庄明这位历史人物。
- 千载留贻:千年后留下的遗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叔琳(1640-1710),清代著名诗人,字子华,号澄白,江苏人。其诗歌以豪放、激昂著称,常常表现历史英雄气概。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黄叔琳游览柏林寺时创作,反映了他对历史英雄的追思,对国仇的感慨,以及对美好记忆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晋王的画像,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国仇的沉思。诗人在柏林寺驻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画像中人物的气势如虹,令他感慨万千。诗中提到的朱三则是对历史英雄的隐喻,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国仇未复的悲痛和对山河破碎的无奈,更加突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画卷所激发的英勇想象,仿佛将诗人带回到那激烈的沙场之中,直面敌人,体现了他对英雄气概的渴望和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描述了诗人游览柏林寺的情景,表达怀古之情。
- 第三、四句通过描写画作,展现了李晋王的雄姿。
- 第五、六句反映了国家仇恨的无奈与遗恨。
- 第七至九句则进一步探讨历史的传承与英雄的精神。
- 最后两句则强调了珍惜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如“鹰扬虎视”形容英雄的气势。
- 对仗工整,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 通过意象的丰富性,营造了历史的厚重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对历史英雄的描绘,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与对历史遗恨的思考,强调了对文化与精神遗产的珍惜。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柏林寺:象征历史的沉淀与思考。
- 画作:代表英雄的形象与精神。
- 国仇:体现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待。
- 剑与箭:象征武勇及传承的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朱三”是指什么?
- A. 历史人物
- B. 一种服饰
- C. 一种武器
-
诗人游览柏林寺时的感受是什么?
- A. 喜悦
- B. 怀古
- C. 无聊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爱情
- B. 英雄与历史
- C. 生活琐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李晋王像》 - 同样描绘历史人物的作品。
- 《出塞》 - 描述边塞英雄气概的诗作。
诗词对比:
- 比较黄叔琳的《柏林寺观李晋王画像歌》与王维的《送别》,两者都体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但黄叔琳更强调英雄的气概,而王维则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