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程滨
一霎欢愉一世悲。
空怀无佩浸江湄。
醒来犹是深深夜,
独对伤心不自持。
心满地,碎玻璃。
相逢真个胜相思?
若教当日天涯去,
永是伤心欲碎时。
白话文翻译:
一瞬间的欢愉换来了一生的悲伤。
无缘的相思如同无佩的孤舟浸泡在江边。
醒来时仍觉得是深夜,
独自面对这份伤心,无法自持。
心如满地的碎玻璃,
相逢真的比相思更胜一筹吗?
如果当初天各一方,
那时的伤心也许会更加令人心碎。
注释:
- 一霎:片刻,一瞬间。
- 无佩:没有佩饰,象征孤独和失落。
- 江湄:江边,指生活的环境。
- 不自持:无法自我控制,指情感失控。
- 心满地:心中充满了痛苦的感觉。
- 碎玻璃:比喻内心的破碎与伤痛。
- 相逢:相遇,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典故解析:
本诗未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表达了普遍的情感经历,尤其是爱情中的欢愉与悲伤的对比。这种情感的起伏在古今诗歌中屡见不鲜,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滨,现代诗人,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其诗风常带有浓厚的抒情特征,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鹧鸪天》创作于现代,反映了当代人在爱情与孤独之间的挣扎与思考。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的情感更加复杂,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恰恰折射出这一点。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通过对瞬间欢愉与终生悲伤的对比,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诗中“空怀无佩浸江湄”一句,体现了诗人对失去的怀念以及对孤独的感受,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奈追忆。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层层递进,从最初的欢愉到后来的伤心,最终将心中的痛苦以“心满地,碎玻璃”形象化,令人感同身受。
诗中“相逢真个胜相思”的提问,直指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反映出对相遇与离别的深刻思考。若当初天各一方,伤心又岂止如此?这不仅是对自身情感的剖析,也是对人类情感共性的一种探讨,令人倍感痛楚却又无从回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霎欢愉一世悲:瞬间的快乐换来了一生的悲伤,指出情感的短暂与长期的痛苦。
- 空怀无佩浸江湄:怀念却无所依,象征孤独和失落。
- 醒来犹是深深夜:清醒过来依旧是无尽的黑夜,暗示情感的无尽痛苦。
- 独对伤心不自持:独自面对悲伤,无法自控,表露出内心的无助。
- 心满地,碎玻璃:心中满是痛苦,如同满地的碎玻璃,形象生动。
- 相逢真个胜相思?:质疑相遇是否真的比思念更好,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 若教当日天涯去:如果当初彼此天各一方。
- 永是伤心欲碎时:那么此时的伤心将会更加深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碎玻璃”,形象而生动。
- 对仗:如“欢愉”与“悲”,形成鲜明对比。
- 反问:通过“相逢真个胜相思”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欢愉与悲伤的对比,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感,特别是爱情中的欢愉与痛苦,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的深刻怀念与无奈,传递了一种淡淡的伤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欢愉:象征短暂的快乐,暗示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 悲:象征长久的痛苦,反映生活的无常。
- 江湄:象征孤独与思念,表达对失去的怀念。
- 碎玻璃:象征内心的破碎与伤痛,形象化情感的伤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心满地,碎玻璃”用来比喻什么?
- A. 心情愉悦
- B. 内心痛苦
- C. 对未来的憧憬
-
诗人对“相逢”的态度是?
- A. 积极
- B. 消极
- C. 中立
-
“一霎欢愉一世悲”的意思是?
- A. 短暂的快乐带来长久的悲伤
- B. 一生都充满欢愉
- C. 生活没有悲伤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程滨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失去的无奈,但程滨更侧重于对相遇与相思的反思,而李清照则多从个人情感出发,表现出一种柔美与哀愁的融合。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选》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