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 其一 新夏》

时间: 2025-01-27 03:08:52

洗妆初晓绡红褪、待眉匀扫。

铜虬半吐春云袅。

雨压枇杷,莫恨鹃啼少。

香泥窄凤金铃悄。

兔丝偏是裙襕草。

越罗何竹湘娥笑。

鬓惹飞香,吹落桐花小。

意思解释

醉落魄 其一 新夏

作者: 丁澎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洗妆初晓绡红褪待眉匀扫。
铜虬半吐春云袅。
雨压枇杷,莫恨鹃啼少。
香泥窄凤金铃悄。
兔丝偏是裙襕草。
越罗何竹湘娥笑。
鬓惹飞香,吹落桐花小。

白话文翻译:

清晨洗脸化妆,绡红的妆容渐渐褪去,正待修整眉毛。
铜色的虬龙半吐出春天的云雾。
雨水压弯了枇杷树,别怨恨杜鹃鸟啼叫得少。
香泥窄处,凤求凰的金铃悄然作响。
兔丝草正好是裙襕的伴草。
越罗布与竹制的湘娥笑语盈盈。
鬓角沾染了飞扬的香气,轻轻吹落了小桐花。

注释:

  • 绡红: 一种轻薄的红色纱,常用于女性的妆饰。
  • 铜虬: 铜色的龙,形象生动,传达春天的活力。
  • 枇杷: 一种水果,因雨水而低垂。
  • 兔丝: 一种草,常与裙襕相映,象征柔美。
  • 越罗: 一种细腻的丝织品,常用来形容女子的衣服。

典故解析:

  • 凤求凰: 代表吉祥的象征,常见于古代诗词中。
  • 湘娥: 指的是美丽的女子,取材自楚辞中的湘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澎,清代诗人,擅长词赋,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风韵,风格细腻,情感深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初夏,正是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的时节,表达了诗人对夏季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醉落魄 其一 新夏》是一首描绘初夏晨曦中自然美景的古典诗词。全诗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初夏的丰富色彩与生机。诗歌开头通过“洗妆初晓”引入,给人以清晨的感觉,紧接着“绡红褪待眉匀扫”则传达了轻盈的女性美。接下来的“铜虬半吐春云袅”更是以龙的形象象征春天的活力,描绘出自然的动感。

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用“雨压枇杷,莫恨鹃啼少”表达了夏季雨水对果树的滋养,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接受。诗中提到的“兔丝偏是裙襕草”则显示了诗人对细节的敏感,兔丝草与裙襕的结合,象征着女性的柔美与自然的和谐。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也有对女性形象的赞美,情感深刻,韵味悠长。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初夏的美丽景色,更传达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洗妆初晓绡红褪待眉匀扫: 清晨清洗妆容,绡红的妆色褪去,正准备修整眉毛。
  2. 铜虬半吐春云袅: 铜色的龙在春云中轻轻摇曳,象征着春的气息。
  3. 雨压枇杷,莫恨鹃啼少: 雨水压弯了枇杷树,别怨恨杜鹃鸟叫得少,表达对自然的理解。
  4. 香泥窄凤金铃悄: 香泥处,凤求凰的金铃轻声作响,增添了诗的韵味。
  5. 兔丝偏是裙襕草: 兔丝草与裙襕相映,象征着女性的柔美。
  6. 越罗何竹湘娥笑: 细腻的越罗布与竹制品,描绘湘娥的笑语,展现了女性的风情。
  7. 鬓惹飞香,吹落桐花小: 鬓角沾染了香气,轻轻吹落了小桐花,传达了轻盈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 “铜虬半吐春云袅”通过龙的形象比喻春天的活力。
  • 拟人: “香泥窄凤金铃悄”将金铃拟人化,增添情感色彩。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初夏的自然美和女性的柔美,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情感基调温柔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绡红: 代表女性的妆容与青春。
  • 铜虬: 象征着春天的活力与生命力。
  • 枇杷: 代表丰收与自然的恩赐。
  • 兔丝草: 象征柔美与纯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醉落魄 其一 新夏》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铜虬”象征什么?

    • A. 秋天的丰收
    • B. 春天的活力
    • C. 冬天的寒冷
    • D. 夏天的炎热
  3. “兔丝偏是裙襕草”中,兔丝草象征什么?

    • A. 努力
    • B. 温柔
    • C. 坚韧
    • D. 勇气

答案:

  1. B. 夏天
  2. B. 春天的活力
  3. B. 温柔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篇,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醉落魄 其一 新夏》都是描绘自然与情感,但前者更侧重思乡情怀,后者则强调自然与女性之美。

参考资料:

  • 《清诗全鉴》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