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夜望月》

时间: 2025-02-04 14:10:48

人静蛩喧天欲霜,不眠独自步风廊。

闲看月走仍云走,知是云忙复月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夜望月
人静蛩喧天欲霜,不眠独自步风廊。
闲看月走仍云走,知是云忙复月忙。

白话文翻译:

在霜降的夜晚,周围宁静,只有虫鸣声响起,天边似乎快要结霜。我辗转难眠,独自走在风中的廊道上。悠闲地看着月亮在天上移动,发现云朵也在快速变化,我明白这云忙着飘动,月亮也在不停地追赶。

注释:

  • :指蟋蟀,虫鸣声。
  • 欲霜:形容天色渐寒,快要结霜的样子。
  • 不眠:形容失眠,无法入睡。
  • 风廊:指风吹过的走廊。
  • 闲看:悠闲地观看。
  • 月走:月亮在空中移动。
  • 云忙:云彩在空中快速变化,似乎很忙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景色。他的作品常以真切的观察和细腻的情感为特色,是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与战乱使得人们的生活多有不便。诗人在此时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宁静夜晚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

诗歌鉴赏:

《霜夜望月》一诗,展现了诗人对夜晚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体悟。开篇以“人静蛩喧”引入,描绘出一个宁静而又生动的夜晚,虫鸣声在寂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突出了一种孤独的情感。而“天欲霜”则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层寒意,暗示着季节的转换和时间的流逝。

接着,诗人转入自我描写,表达了辗转难眠的孤独感,独自在“风廊”中徘徊,既是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也是内心情感的流露。诗的下半部分,诗人以“闲看月走仍云走”来描绘月亮与云彩的变化,展现出一种悠闲的心态。这种观察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生活节奏的反思。

最后一句“知是云忙复月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在静谧中对自然变化的深刻理解,也暗示了生活的匆忙和人们对时间的追赶。整首诗在意境与情感上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静蛩喧天欲霜: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虫鸣声中透出寒意。
  2. 不眠独自步风廊:表现诗人的孤独与失眠,独自在风中徘徊。
  3. 闲看月走仍云走:诗人悠闲地观察月亮与云朵的移动,体现了一种从容的态度。
  4. 知是云忙复月忙:领悟到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匆忙,表现了深思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拟人:将云和月拟人化,赋予它们“忙”的特性,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意象:月亮、云彩、虫鸣等意象构成了夜晚的宁静与变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霜夜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自我内心的反思,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节奏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秋冬的来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2. :常代表清静、孤独与思念。
  3. :象征变幻无常,反映生活的复杂性。
  4. 虫鸣:象征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人静蛩喧”的意思是: A. 周围很吵
    B. 周围很静
    C. 蟋蟀鸣叫很响

  2. 诗人夜晚不眠的原因是: A. 心情愉快
    B. 失眠独处
    C. 在思考问题

  3. 诗中提到的意象有: A. 霜、月、云、虫鸣
    B. 风、雨、雷、电
    C. 花、鸟、树、石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描绘夜晚的独特意境与情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霜夜望月》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月亮,但杨万里更注重自然的变幻与心灵的感悟,而李白则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