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入宣城,诣天庆观朝谒》

时间: 2025-01-25 18:10:36

晓露双溪水,秋风百舫桥。

行穿子城过,却望女墙遥。

落月能相伴,疏锺似见招。

小亭憩山半,换马上迢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五更入宣城,诣天庆观朝谒
晓露双溪水,秋风百舫桥。
行穿子城过,却望女墙遥。
落月能相伴,疏锺似见招。
小亭憩山半,换马上迢嶢。


白话文翻译:

凌晨时分我来到宣城,前往天庆观朝拜。
清晨的露水映照着双溪的水面,秋风轻拂过百舫桥。
我行经过子城,回头望去女墙显得遥远。
落月似乎伴随着我,稀疏的钟声仿佛在召唤。
在小亭中稍作休息,换马继续前行,路途遥远而漫长。


注释:

字词注释:

  • 五更:夜里三点到五点的时间,指清晨。
  • 双溪:指双溪河,流域美丽,水清流畅。
  • 百舫桥:各种船只经过的桥,意指繁忙的水道。
  • 子城:古城的一部分,通常指城墙。
  • 女墙:古代城墙的边缘,通常较低。
  • 落月:指清晨的月亮,象征陪伴。
  • 疏锺:稀疏的钟声,意指远处的钟声。
  • 小亭:指小型的休憩亭子,提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 迢嶢:形容路途遥远。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描绘的景象与古代文人雅士的旅行和朝拜活动关系密切,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游历宣城之时,可能是他在某个秋季清晨的旅行体验。诗中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清晨的宁静与美丽。开篇“晓露双溪水,秋风百舫桥”,描绘了清晨露水闪耀的双溪河和在秋风中穿行的船只,展现出一种生动的自然画面。这种清新而富有动感的景象,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环境中。

接着,诗人行走在子城之上,回首望去女墙在晨曦中显得遥远,表达了他对所到之地的眷恋与思考。此时的落月和稀疏的钟声,不仅是景物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它们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诗人心灵的孤独,既有陪伴又带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诗人选择在小亭中稍作休息,换马继续前行,象征着人生的旅途漫长而充满变数,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与不确定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五更入宣城,诣天庆观朝谒:在清晨早早来到宣城,前往天庆观进行朝拜,表明诗人的虔诚与旅行的目的。
  2. 晓露双溪水,秋风百舫桥:清晨的露水映照在双溪河上,秋风轻轻地吹过百舫桥,展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景。
  3. 行穿子城过,却望女墙遥:我走过子城,回头遥望女墙,表现出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与思乡之情。
  4. 落月能相伴,疏锺似见招:落月陪伴自己,稀疏的钟声仿佛在召唤,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温暖的氛围。
  5. 小亭憩山半,换马上迢嶢:在小亭中稍作休息,换马继续前行,暗示人生旅途的艰辛与漫长。

修辞手法:

  • 比喻: “落月能相伴”以月亮比喻陪伴,形象生动。
  • 对仗: 前后句构成对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 “疏锺似见招”赋予钟声以召唤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传递。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溪水:象征着清新与生机,寓意着生命的流动。
  • 秋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带有一丝萧瑟之感。
  • 落月:象征着陪伴与孤独,反映了诗人的情感状态。
  • 小亭:象征着短暂的休息与思考,暗示人生的旅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晓露双溪水”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晴朗的天空
    B. 清晨的水面
    C. 阴雨的天气

  2. “落月能相伴”中的“落月”主要象征什么?
    A. 明亮的未来
    B. 孤独的陪伴
    C. 远方的星星

  3. 诗中提到的小亭的作用是什么?
    A. 提供遮阳
    B. 供人休息
    C. 美化环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描写春天的生机与动人景象。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表达对过往历史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杨万里的诗更注重对旅行中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王维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融合。两首诗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但风格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