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漕赴召》

时间: 2025-01-11 17:06:12

汲古千寻绠,通今八面窗。

相逢俱气许,未语已心降。

分镇中边蜀,归途内外江。

禁城风雨放,应念鹿门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范漕赴召 崔与之 〔宋代〕 汲古千寻绠,通今八面窗。 相逢俱气许,未语已心降。 分镇中边蜀,归途内外江。 禁城风雨放,应念鹿门庞。

白话文翻译:

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如同用千寻长的绳索汲水,通晓现代知识则像打开了八面窗户。 我们相遇时都互相认可对方的气度,还未开口交流,心意已经相通。 你在蜀地的中边分镇任职,回归途中将穿越内外的江河。 当禁城的风雨停歇,你应该会怀念鹿门山的庞德公。

注释:

  • 汲古:深入研究古代文化。
  • 千寻绠:比喻深入且广泛。
  • 通今:通晓现代知识。
  • 八面窗:比喻视野开阔,知识广博。
  • 气许:互相认可对方的气度。
  • 心降:心意相通,互相理解。
  • 分镇中边蜀:在蜀地的中边分镇任职。
  • 归途内外江:回归途中将穿越内外的江河。
  • 禁城:指京城。
  • 鹿门庞:指鹿门山的庞德公,东汉隐士,此处比喻隐居之地或隐士。

诗词背景: 崔与之是宋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这首诗是崔与之送别范漕赴京任职的作品,表达了对友人学识与气度的赞赏,以及对其未来旅途的祝愿和隐居生活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精炼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对学问的追求。首联以“汲古千寻绠”和“通今八面窗”形容友人学识的广博与深入,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也体现了诗人自身的学术追求。颔联“相逢俱气许,未语已心降”则巧妙地描绘了两人心意相通的情景,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尾联通过对禁城风雨和鹿门庞的对比,寄托了对友人未来的祝愿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含蓄。

诗词解析:

  • 首联:通过“汲古”与“通今”的对比,展现了友人学识的广博与深入。
  • 颔联:通过“气许”与“心降”的表达,描绘了两人心意相通的情景。
  • 颈联:通过“分镇”与“归途”的描述,预示了友人的未来旅途。
  • 尾联:通过对“禁城”与“鹿门”的对比,寄托了对友人未来的祝愿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汲古千寻绠”和“通今八面窗”。
  • 对仗:如“相逢俱气许,未语已心降”。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与祝愿,通过对友人学识与气度的赞赏,以及对其未来旅途的祝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学问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汲古千寻绠:象征深入研究古代文化。
  • 通今八面窗:象征通晓现代知识。
  • 禁城风雨放:象征京城的繁华与变迁。
  • 鹿门庞:象征隐逸生活与隐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汲古千寻绠”比喻什么? A. 深入研究古代文化 B. 广泛阅读现代书籍 C. 学习多种语言 D. 探索自然奥秘
  2. “相逢俱气许,未语已心降”表达了什么? A. 两人初次见面时的尴尬 B. 两人心意相通的情景 C. 两人互相竞争的情景 D. 两人互相猜疑的情景
  3. 诗中“鹿门庞”指什么? A. 京城的繁华 B. 隐逸生活与隐士 C. 古代的学者 D. 现代的作家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送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 王维《送别》: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送友人》与崔与之《送范漕赴召》:两者都表达了送别之情,但杜甫的诗更多地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而崔与之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学识与气度的赞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崔与之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发展,有助于理解崔与之诗歌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