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州赵驾庚辰入蜀舟次黄冈适赵倅奇夫檄行》
时间: 2025-01-11 14:01: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铜梁玉壘碧云端,尺舸西风两鬓残。世道多岐今已惯,人生一见古来难。丈夫不作谋身外,巧匠那能袖手看。月白风清雪堂梦,银波万顷卧龙寒。
白话文翻译:
铜梁玉垒高耸入云端,小船在秋风中摇曳,两鬓已斑白。世道多变,如今已习惯,人生难得一知己,自古以来如此。大丈夫不应只顾自身,巧匠怎能袖手旁观。月光皎洁,风清气爽,梦中雪堂景象,银波万顷,卧龙之地寒冷。
注释:
- 铜梁玉壘:指高耸的山峰,比喻高远之地。
- 尺舸:小船。
- 西风:秋风。
- 两鬓残:形容年老。
- 世道多岐:世事多变,岐路众多。
- 一见:指难得的知己。
- 谋身外:指超越个人利益。
- 巧匠:比喻有能力的人。
- 雪堂梦:指梦境中的景象。
- 银波万顷:形容水面广阔。
- 卧龙:指隐居的高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与之是宋代诗人,其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此诗作于庚辰年,崔与之入蜀途中,舟次黄冈时,适逢赵倅奇夫檄行,故有此寄。
创作背景: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思考,同时展现了大丈夫不应只顾自身,有能力者应有所作为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高耸的山峰、秋风中的小船、斑白的两鬓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多变的感慨和对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思考。诗中“丈夫不作谋身外,巧匠那能袖手看”一句,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认为有能力者不应袖手旁观,而应有所作为。结尾的“月白风清雪堂梦,银波万顷卧龙寒”则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铜梁玉壘碧云端:以高耸的山峰比喻高远之地,展现了作者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 尺舸西风两鬓残:小船在秋风中摇曳,两鬓已斑白,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世道多岐今已惯:世事多变,如今已习惯,反映了作者对世事多变的无奈。
- 人生一见古来难:人生难得一知己,自古以来如此,表达了作者对知己难寻的感慨。
- 丈夫不作谋身外:大丈夫不应只顾自身,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 巧匠那能袖手看:有能力者怎能袖手旁观,表达了作者认为有能力者应有所作为的观点。
- 月白风清雪堂梦:月光皎洁,风清气爽,梦中雪堂景象,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 银波万顷卧龙寒:银波万顷,卧龙之地寒冷,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铜梁玉壘”比喻高远之地,“尺舸”比喻小船。
- 拟人:如“西风两鬓残”将秋风拟人化,形容年老。
- 对仗:如“丈夫不作谋身外,巧匠那能袖手看”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世事多变的感慨,对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思考,以及展现大丈夫不应只顾自身,有能力者应有所作为的情怀。通过高远的意象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世事多变的无奈,对知己难寻的感慨,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铜梁玉壘:高耸的山峰,比喻高远之地,展现了作者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 尺舸:小船,比喻作者自身,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西风:秋风,拟人化,形容年老,反映了作者对世事多变的无奈。
- 两鬓残:形容年老,表达了作者对知己难寻的感慨。
- 雪堂梦:梦境中的景象,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 银波万顷:形容水面广阔,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卧龙:指隐居的高人,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铜梁玉壘”比喻的是什么? A. 高耸的山峰 B. 小船 C. 秋风 D. 年老
-
诗中“尺舸西风两鬓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对世事多变的无奈 D. 对知己难寻的感慨
-
诗中“丈夫不作谋身外,巧匠那能袖手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A. 大丈夫不应只顾自身 B. 有能力者应有所作为 C.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 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同样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多变的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世事多变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苏轼《赤壁赋》与崔与之此诗: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多变的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苏轼的《赤壁赋》更多地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 王安石《泊船瓜洲》与崔与之此诗: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多变的感慨,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更多地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崔与之的诗作,对宋诗有深入的解读。
- 《宋代文学史》: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全面的介绍,有助于理解崔与之的诗作。
- 《宋诗鉴赏辞典》:对宋诗有详细的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崔与之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