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石楼赠山僧不群》

时间: 2025-01-11 04:57:06

万峰台下碧山岑,疏竹围窗白日阴。

僧古已无烟火气,树枯饶有雪霜心。

酒空松吹飞寒雨,卷壑风泉响夜琴。

不是樵人偶相识,那知曾宿在祗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石楼赠山僧不群
作者:陆蓨 〔清代〕

万峰台下碧山岑,
疏竹围窗白日阴。
僧古已无烟火气,
树枯饶有雪霜心。
酒空松吹飞寒雨,
卷壑风泉响夜琴。
不是樵人偶相识,
那知曾宿在祗林。


白话文翻译

在万峰台下,碧绿的山峦显得幽静,稀疏的竹子围绕着窗户,映衬着阳光的阴影。那位老僧人早已没有了人间烟火的气息,树木虽然枯萎,却依然蕴藏着雪霜般的清高心境。酒已经喝空,松树在寒雨中摇曳,卷起的山涧风声和泉水声伴随着夜色的琴音。并不是偶然与樵夫相识,谁能知道我曾在祗林中宿住过呢?


注释

  • 万峰台:指众多山峰环绕的地方,象征幽静的环境。
  • 碧山岑:形容山色苍翠,寂静而深邃。
  • 疏竹:稀少的竹子,表示清幽的环境。
  • 烟火气:指人间的生活气息,通常与繁华和喧闹相对。
  • 雪霜心:比喻心志清高,不受世俗影响。
  • 卷壑:形容山谷的风声,表现出动态的自然景象。
  • 祗林:佛教寺庙中的林地,这里指代一种修行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蓨,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佛教意境为主,风格清雅,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过石楼赠山僧不群》这首诗,写于诗人游览山水时,遇见一位独特的僧人,表达了他对僧人清高品格的赞赏,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万峰台下”的山水画面为引子,描绘了一幅宁静、优雅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山中僧人独特生活的感怀。开篇的“万峰台下碧山岑”直接引入了诗的背景,展现出一个充满生机和灵气的环境。接下来的“疏竹围窗白日阴”则进一步营造出一种隐秘而宁静的氛围,给人以一种心灵上的安宁。

诗中“僧古已无烟火气,树枯饶有雪霜心”两句,表现了僧人的清高与孤独,强调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树木的枯萎与僧人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雪霜心”的高洁。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

后半部分的描写,“酒空松吹飞寒雨,卷壑风泉响夜琴”,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孤寂的美感。诗人以饮酒时的空虚感,结合自然的寒雨与风声,营造了一种失落而又充满哲思的意境。

最后两句“不是樵人偶相识,那知曾宿在祗林”,道出了与僧人相识的偶然性,暗含着诗人与僧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的交织,展现了清高、孤独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峰台下碧山岑:描绘了一个壮丽的山水景观,暗示诗人所处的环境幽静。
  2. 疏竹围窗白日阴:通过对窗外景物的描写,强调了宁静与清幽的氛围。
  3. 僧古已无烟火气:揭示僧人的生活状态,表明其远离世俗。
  4. 树枯饶有雪霜心:用树的枯萎象征僧人内心的高洁。
  5. 酒空松吹飞寒雨: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感,酒已空,松树与寒雨的结合,象征着自然的清冷。
  6. 卷壑风泉响夜琴:自然之声和夜琴相融合,带来一种和谐美。
  7. 不是樵人偶相识:强调人与僧人的相识并非偶然,暗示深层次的联系。
  8. 那知曾宿在祗林:提到曾经的经历,增添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酒空松吹飞寒雨,卷壑风泉响夜琴”,形成和谐的音韵。
  • 比喻:将“树枯”比作僧人的心境,增强诗意。
  • 意象:每句都巧妙地结合自然与内心情感,形成丰富的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品格的赞美。诗人通过与僧人的交流,展现出一种超然于世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清幽自然和孤独高洁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峰:象征高远与超脱,代表隐士追求的理想境界。
  • :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体现了诗人对僧人品质的欣赏。
  • :象征着世俗的放纵与失落,反映了诗人的孤独感。
  • 寒雨与风泉:象征自然的冷清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树枯饶有雪霜心”中的“雪霜心”指的是什么? A. 严寒的心境
    B. 清高的品格
    C. 伤感的情绪
    D. 贫苦的生活

  2. 填空题:诗的最后一句提到诗人与僧人相识的地方是____。

  3.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环境是喧闹的城市生活。(对/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陆蓨及其诗作研究》

答案

  1. B
  2. 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