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 其三 茝奴》
时间: 2025-01-22 22:58: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调笑令 其三 茝奴
作者:陈维崧
崔家女弟世所无,
弹筝自命为茝奴。
重泉犹作人间曲,
摧藏掩抑声嗟吁。
当时旧事心犹省,
长秋一曲红窗影。
梦里曾陪元舍人,
银筝凄苦人清冷。
清冷。虚无境。
手拨银筝心自省。
长秋一曲红窗影。
弦里分明悲哽。
泉台不少人间景。
后苑君王巡幸。
白话文翻译
在崔家这个世上少见的女子,她弹筝自称是茝奴(古代歌女)。重泉依旧奏出人间的曲子,但她却把自己的声音压抑,发出叹息。当年旧事仍在心头回荡,秋天的红窗影中,似乎又在回忆那一曲。梦中我曾陪伴元舍人,银筝声中透着凄凉,令人感到清冷。清冷,似乎到了虚无的境地。手拨银筝,心中又自省。秋天的红窗影再次浮现,琴弦中分明带着悲哽。泉台上并没有多少人间的景象,唯有后苑君王的巡幸。
注释
- 茝奴:古代对歌女的称呼,意指用琴歌唱的女子。
- 重泉:指泉水,象征着音乐的源泉。
- 声嗟吁:发出叹息的声音,表达内心的惆怅。
- 元舍人:这里可能指代文人或知己,代表着作者的理想伴侣。
- 清冷:形容环境或气氛的冷清,反映出内心的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6年-约1700年),字子华,号文澜,晚号青山,福建福州人,清代著名词人和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细腻的情感,尤其在词作上有很高的造诣。
创作背景
《调笑令 其三 茝奴》创作于清代,正值诗词风格逐渐多元化的时期。诗中描绘了一个孤独女子的心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关注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探索。
诗歌鉴赏
在《调笑令 其三 茝奴》中,陈维崧通过一位名为茝奴的女子,展现了孤独与抑郁的情感。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女子在弹筝时所感受到的内心挣扎和对往昔的追忆。诗的开头便引入了茝奴这一形象,立刻吸引了读者的注意,接着通过对音乐的描写,反映出她内心的压抑与叹息。重泉的音乐虽然依旧动听,但她的声音却因种种原因被摧藏与掩抑,展现了一种无奈而又悲凉的情感。
词中多次提到“长秋一曲红窗影”,这一意象不仅表现了秋天的凄凉,还暗示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梦中的陪伴与现实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惆怅。尤其是“银筝凄苦人清冷”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令读者感受到那种无助与冷清。最后,诗人在清冷的环境中自省,似乎在反思自己的人生,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崔家女弟世所无:崔家出身的女子在世上罕见。
- 弹筝自命为茝奴:她弹筝自称为歌女,暗示她的才华和自信。
- 重泉犹作人间曲:泉水仍然奏着动人的乐曲,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依旧存在。
- 摧藏掩抑声嗟吁:她却将自己的声音压抑,发出叹息,表明内心的苦闷。
- 当时旧事心犹省:旧日的往事仍在心中回响,令人感怀。
- 长秋一曲红窗影:秋天的窗影再现,唤起对往昔的思念。
- 梦里曾陪元舍人:梦中曾陪伴的知己,表达对友情的渴望。
- 银筝凄苦人清冷:银筝声中透着凄凉,令人感到孤独。
- 清冷。虚无境:内心的孤寂与对生命的无奈。
- 手拨银筝心自省:拨动银筝,反思自己的内心。
- 长秋一曲红窗影:再次强调窗影,寓意深远。
- 弦里分明悲哽:琴弦中透出悲伤的情感。
- 泉台不少人间景:描绘现实的空旷与寂静。
- 后苑君王巡幸:最后提到君王的巡幸,暗示着与世无争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比作茝奴,展现其才华与身份。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如“银筝”“长秋”“红窗影”等,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茝奴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孤独与无奈,同时反映了对美好往昔的追忆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诗中隐含着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茝奴:象征才华与美丽,亦代表着女性的悲剧命运。
- 银筝:象征音乐与情感,反映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 红窗影:象征着过去的美好记忆与怀念。
- 重泉:象征生命的源泉与乐趣,然而在诗中却显得遥不可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茝奴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位歌女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饮品 -
诗中提到的“银筝”主要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孤独与悲伤
C. 喜悦与欢乐
D. 权力 -
“长秋一曲红窗影”中的“红窗影”代表了什么? A. 现实生活
B. 过去的回忆
C. 未来的希望
D. 自然景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陈维崧《调笑令 其三 茝奴》与李清照《如梦令》
- 两首词都表现了女性的情感与孤独,但李清照更注重于对爱情的思考,而陈维崧则通过音乐与回忆来表达内心的挣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陈维崧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