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隘此大泛庭。方知九垓局。穷天岂弥指。尽地不容足。
白话文翻译:
这片广阔的庭院显得狭小,才明白九天之高的局限。穷尽苍穹,难以指向;走遍大地,却显得无处可容。
注释:
字词注释:
- 隘:狭窄、局促。
- 大泛庭:广大的庭院,泛指宽广的地方。
- 九垓:古代对天空的高度的称谓,形容极高的地方。
- 穷天:达到天空的极限,形容无尽的高度。
- 岂:难道。
- 弥指:用手指去指向,意指无法触及。
- 尽地:走遍大地的意思。
- 不容足:无法容身,形容空间狭小。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九垓”与古代对天地的理解有关系,古人常常以“九”来形容极限或极高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约(441年-513年),字景仁,号青丘,南朝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以辞藻华丽、意境深远著称,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之一,曾任南朝宋的宗室及高官。沈约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那个时代政治动荡不安,社会动乱频繁,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思考更加深入,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叹与哲理的探讨。
诗歌鉴赏:
《大言应令诗》通过描绘空间的局限,表达了诗人对天地的无尽思考与对人之渺小的感慨。诗的开篇以“隘此大泛庭”引入,展现出一种对宽广空间的局促感,意在阐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力与微小。接着“方知九垓局”,通过对比,突出人类虽然处于广阔天地之中,但其所能达到的高度和境界却是有限的。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也反映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奈与渺小。
“穷天岂弥指,尽地不容足”,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穷尽天空是无法用手指向的,走遍大地却发现没有地方容身,意象极其强烈,表达了诗人对世界宽广而人又无法全面把握的深刻思考。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揭示出人类所面临的局限性。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练而有力,意象丰富,情感深邃,既显示了诗人的才华,也引发读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隘此大泛庭:在宽广的庭院中,感到空间狭窄,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渺小感。
- 方知九垓局:在此时才明白天空的高远与局限,表示对宇宙的深刻认识。
- 穷天岂弥指:即使到达天际,也无法用手指去指向,象征着人类的无力与局限。
- 尽地不容足:走遍大地,却发现再也没有容身之地,进一步强调了空间的狭小与人之渺小。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隘”和“广”、“穷”和“尽”的对比,突出人类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
- 夸张:如“穷天岂弥指”,通过夸张的方式强调人类无法完全理解或触及自然的极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空间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人类渺小、无力的思考,反映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庭:象征着家园与生活空间,暗含人对安全感的渴望。
- 天:象征着无尽的可能性与渴望,亦是人类无法完全抵达的理想。
- 地:代表着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展现出空间的局限与生活的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隘此大泛庭”中的“隘”指的是: a) 宽广 b) 狭窄 c) 高远 d) 深邃
-
“穷天岂弥指”表达的意思是: a) 到达了天际 b) 无法触及天空的极限 c) 能够轻松指向天边 d) 天空是无穷无尽的
-
诗中提到的“九垓”指的是: a) 地面 b) 天空 c) 海洋 d) 山脉
答案:
- b) 狭窄
- b) 无法触及天空的极限
- b) 天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沈约与李白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但李白更强调个人情感的奔放,而沈约则更关注自然的局限与人类的渺小。沈约的诗风细腻,反映出内心的沉思,而李白则豪放,体现出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诗经与古典诗词选读》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