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气空蒙日夜浮,山城才雨便成秋。冯唐头白偏多感,倚遍天南百尺楼。
白话文翻译:
海面上弥漫着朦胧的气息,日夜之间不断变化;山城刚刚下过雨,便已显出秋天的气息。冯唐虽然白发苍苍,却更加感慨万千;我倚靠在这百尺高的南海楼上,俯瞰四方的景色。
注释:
- 海气:指海上水汽,显得空蒙。
- 空蒙:形容模糊不清、朦胧的样子。
- 才雨:刚下过的雨。
- 冯唐:典出《史记》,指冯唐年纪大却仍有感慨。
- 百尺楼:高楼,象征着高远的视野与思考。
典故解析:
- 冯唐:冯唐是汉代的一个老者,虽年迈,但仍有志向和情怀,他的“头白偏多感”表达了年长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广洋,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与人生感悟为题,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海驿楼,诗人登高望远,感叹自然景色与人生变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登南海驿楼》通过描绘海气与山城的景象,展现出一种空灵与宁静的美。诗的首句以“海气空蒙”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朦胧的意境,仿佛置身于海边,感受到海面上日夜变化的气息。第二句“山城才雨便成秋”则通过气候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令人感受到一丝秋意萧瑟。
接下来的“冯唐头白偏多感”一句,诗人借用冯唐的典故,反映出自己对岁月的感慨。冯唐虽白发苍苍,但依然充满感慨,体现了对人生的深思。最后一句“倚遍天南百尺楼”则将视角拉回到诗人自身,展示了他在高楼之上所产生的思考与感悟,寓意着站在高处更能看清事物的全貌。
整首诗在意象上交织着自然与人生的哲思,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具有浓厚的抒情性与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气空蒙日夜浮:描绘海面朦胧的气氛,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
- 山城才雨便成秋:刚下的雨让山城迅速转入秋季,暗示时间的迅速流逝。
- 冯唐头白偏多感:通过冯唐的形象,表现年长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 倚遍天南百尺楼:自我反思,站在高楼俯瞰,感受到人生的广阔与深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气空蒙”比作一种情感状态。
- 对仗:如“海气”与“山城”,形成对称美。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感慨,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与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气:象征着无穷的广阔与变幻。
- 山城:象征人世间的繁华与宁静。
- 秋季: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什么自然现象来象征时间的变化? A. 海气
B. 晴天
C. 冬雪 -
“冯唐头白偏多感”中的“冯唐”指的是哪个朝代的人? A. 唐代
B. 汉代
C. 明代 -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愤怒
C. 感慨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更强调个体的豪情与壮志,而汪广洋的《登南海驿楼》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哲思,展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