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径寒烟锁,幽人曳杖寻。
临流开白社,听雨坐香林。
共惜残花落,独怜芳草深。
故山归未得,虚负白云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烟雾锁住小路的场景,诗人孤独地提着杖在寻觅。沿着河流设立了白色的社祭,听着雨声,坐在香气弥漫的林间。大家共同珍惜那残落的花朵,而我却独自怜惜那深深的芳草。虽然盼望着回到故乡,却未能成行,内心只感到虚负了那片白云的寄托。
注释
- 寒烟:冷冽的烟雾,形容天气寒冷,环境幽静。
- 幽人:指孤独的人,诗人自己。
- 曳杖:提着拐杖,表示行走缓慢,心中沉重。
- 临流:靠近河流,表明环境的宁静和自然。
- 白社:指祭祀的场所,白色象征纯洁。
- 香林:香气四溢的树林,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 故山:指诗人的故乡。
- 虚负:白云心是指诗人的心境,虽然向往却未能实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明际,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清明之后,正值春季,春雨绵绵,诗人可能在缅怀逝去的花期和故乡的景致,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与对人情的细腻关怀。开头的“一径寒烟锁”便立刻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清幽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的春日午后。接着,诗人提杖寻幽,表现了他在这清明时节的闲适与思考。临河设社、听雨,展现了他与友人的共聚,增添了人情的温暖。
而后,诗人以“共惜残花落,独怜芳草深”两句,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尽管花已凋零,芳草依旧深邃,这不仅是对过往的留恋,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同时,最后两句“故山归未得,虚负白云心”则回归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显得更加沉重与无奈。这一层次的情感变化,恰恰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复杂与深邃,在自然与人情之间游走,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径寒烟锁”:描绘了一条被寒烟笼罩的小路,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环境。
- “幽人曳杖寻”:诗人独自提杖而行,暗示他在寻找某种东西或情感。
- “临流开白社”:靠近河流设立祭祀的场所,象征着对自然的敬仰和对逝者的怀念。
- “听雨坐香林”:在香气四溢的树林中,听着雨声,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与沉思。
- “共惜残花落”:与友人共同珍惜凋零的花朵,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独怜芳草深”:独自怜惜繁茂的芳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 “故山归未得”:对故乡的思念与期盼,却始终未能实现。
- “虚负白云心”:内心的失落感,感到白白辜负了对故乡的情感寄托。
-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寒烟锁”比喻了环境的冷清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 拟人:将雨声与自然景象拟人化,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共惜残花落,独怜芳草深”,展现了对比的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友谊的珍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清新的自然情怀。
意象分析
- 寒烟:象征着孤独与冷清,渲染了诗人的心境。
- 白社:代表祭祀与怀念,体现出人对生命的敬畏。
- 残花:象征着逝去的美好,表达了对过往的留恋。
- 芳草: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体现出对未来的期待。
- 白云:代表着自由与理想,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向往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烟”指的是什么?
- A. 温暖的阳光
- B. 冷冽的烟雾
- C. 湿润的雾气
-
诗人对“故山”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完全不在乎
- B. 充满思念
- C. 只想离开
-
“共惜残花落”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情?
- A. 对友人的厌倦
- B.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描写了自然的美与人情的温暖,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在孤独与思乡的情感上与本诗相似,但更加强调了对家人的关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对清代诗人的风格与创作有详细分析。
- 《古诗词鉴赏指南》- 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技巧与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