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接山堂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3:23:57

着地岚阴拨不开,傍闲同到妙高台。

老僧只恐泉声少,坐遣飞云唤雨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着地岚阴拨不开,傍闲同到妙高台。
老僧只恐泉声少,坐遣飞云唤雨来。

白话文翻译

在山中,雾气弥漫,无法驱散,闲适地来到高高的妙高台。
老和尚只怕泉水的声音太少,坐在那里希望云彩能带来雨水。

注释

字词注释

  • 岚阴:指山中的雾气和阴影。
  • 妙高台:高耸的台地,常用来指代风景优美之处。
  • 老僧:指年老的和尚。
  • 泉声:泉水流淌的声音。
  • :发送、让。

典故解析

  • 妙高台:可能借指佛教中的高处修行之地,象征修行与悟道。
  • 云唤雨: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云彩聚集即将下雨,象征希望与祈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襄(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修行生活,语言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的山水背景中,反映了作者在大自然中获得的宁静与思考。诗中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悠然自得,以及对生活中清静与内心安宁的渴望。

诗歌鉴赏

《再登接山堂 其二》是卢襄对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的深刻描绘。首句“着地岚阴拨不开”描绘了山中缭绕的雾气,给人一种神秘而静谧的氛围。这种自然的隐晦和难以捉摸,正是诗人在山中所感受到的幽深之美。接下来的“傍闲同到妙高台”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表达了一种回归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老僧只恐泉声少”一句,体现了诗人在静谧中对自然声音的珍惜与渴望,反映出一种对生命源泉的追求。此处的“泉声”不仅是自然的声音,更象征着生活的活力与滋润。而最后一句“坐遣飞云唤雨来”则是诗人的愿望,期盼通过自然的变化来获得生命的滋养,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的依赖与尊敬。

整首诗在意境上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内心渴望的深刻表达,展现了卢襄高超的诗歌技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着地岚阴拨不开:山中雾气厚重,不易驱散,暗示环境的封闭与神秘。
  2. 傍闲同到妙高台: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找到了一处高台,暗示一种追求高远境界的精神。
  3. 老僧只恐泉声少:老和尚担忧泉水流声的减少,表现出对自然声音的珍视与对生命的关切。
  4. 坐遣飞云唤雨来:希望云能带来雨水,象征着对生命滋养的渴望,流露出一种对自然周期的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云、雨)与内心情感相结合,表现出对生命的看法。
  • 拟人:将云彩赋予“唤雨”的能力,表现出自然界的生动与变化。
  • 对仗:首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最后一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自然声音的珍视与对生命滋养的渴望,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岚阴:象征着自然的神秘与深邃。
  • 妙高台:象征着修行与超脱的境界。
  • 泉声: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清新。
  • 飞云:象征着变化与希望。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既宁静又富有生气的自然画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妙高台”象征什么? A. 低矮的山丘
    B. 修行与超脱的境界
    C. 城市的喧嚣

  2. “老僧只恐泉声少”中的“泉声”代表什么? A. 雨声
    B. 生命的活力
    C. 人声

  3.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只有比喻
    B. 拟人和对仗
    C. 只有排比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与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李白《庐山谣》:表现自然景观与人生态度的结合。

诗词对比

  • 卢襄《再登接山堂 其二》王维《鹿柴》: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观表现内心的宁静与思考,但卢襄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独立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