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六十八首 其三十》
时间: 2025-01-26 03:22: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识得一,万事毕。秘魔擎叉,鲁祖面壁。临际三玄三要,洞山五位君臣,云门念七,是一不是一。昨夜新州老卢,失却腰间特石。
白话文翻译
识得“一个”,万事就都解决了。秘魔高举着叉子,鲁祖在面壁思过。临近三玄三要,洞山的五位君臣,云门则思念“七”,是“一”又不是“一”。昨夜在新州的老卢,失去了腰间的特石。
注释
- 识得一:认识到“一个”的道理。
- 秘魔擎叉:秘魔是指某种神秘的力量或存在,擎叉则是形象的比喻,可能暗指某种挑战或考验。
- 鲁祖:指的是禅宗的祖师鲁智深,面壁是指其修行方式。
- 临际三玄三要:三玄三要可能指的是某种哲理或教义的深奥之处。
- 洞山五位君臣:指的是洞山禅师和他的五位弟子。
- 云门念七:云门宗的教义中提及的“七”,可能是某种重要的思想或教义。
- 是一个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思考,探讨“一”的本质。
- 特石:可能是某种象征物,代表着独特的思想或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法薰是宋代的著名禅宗僧侣,其作品多探讨禅理,风格简练而深邃,常用寓言式的语言表达复杂的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禅宗思想在士人中广泛传播,诗中涉及的禅理反映了当时对内心觉悟和哲理探讨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开头的“识得一,万事毕”直接点出主题,强调了对“一个”真理的认知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随后提到的“秘魔擎叉”和“鲁祖面壁”,通过对不同禅宗人物和象征的描绘,展现了修行过程中的挑战和深思。
“临际三玄三要,洞山五位君臣,云门念七”则揭示了禅宗教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出对佛理的深邃探讨。这种论述方式让人感受到禅宗的深邃和难以言喻的智慧。
结尾的“昨夜新州老卢,失却腰间特石”则用一种略带幽默的方式,传达了对修行者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失落与困惑,形成了与前面严肃主题的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具层次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识得一,万事毕”:认识到“一个”的真理,万事就都解决了。
- “秘魔擎叉,鲁祖面壁”:秘魔象征着内心的考验,鲁祖则是修行的代表。
- “临际三玄三要,洞山五位君臣”:探讨禅宗的深奥教义及其传承者。
- “云门念七,是一不是一”:对“七”的思考反映了禅宗的辩证思维。
- “昨夜新州老卢,失却腰间特石”:结尾的幽默暗示修行中的迷惘。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秘魔擎叉”象征内心的挑战。
- 对仗:诗句多采用对仗工整的方式,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中探讨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强调内心觉悟的重要性,表现出对生命真谛的追求。
意象分析
- “一”:象征真理的统一性。
- “秘魔”:内心的考验与挑战。
- “鲁祖”:修行与觉悟的象征。
- “特石”:象征某种独特的智慧或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识得一”是指什么?
- A. 认识到一种力量
- B. 认识到真理
- C. 认识到多样性
-
“鲁祖”指的是哪个宗派的祖师?
- A. 禅宗
- B. 道教
- C. 佛教
-
诗的最后一句暗示了什么?
- A. 修行的成功
- B. 修行中的迷失
- C. 修行的快乐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门关》:同样探讨禅理,展现深邃的哲学思考。
- 《碧岩录》:提供不同的禅宗故事和教义。
诗词对比: 可以与王维的《相思》对比,探讨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与哲理思考上的异同。王维着重于自然与人心的和谐,而释法薰则聚焦于内心的觉悟与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禅宗诗词选》:收录多位禅宗诗人的作品,帮助深入理解禅宗文化。
- 《宋代诗词研究》:探讨宋代诗词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