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月下听琴,西湖作)》
时间: 2025-01-11 12:42: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月下听琴,西湖作)》
作者:吕胜己 〔宋代〕
横波清翦西湖水。
黛拂吴山翠。
藕丝衫子水沈香。
坐久冰肌玉骨起微凉。
金徽泛柳听佳句。
叠叠胎仙舞。
曲终松下小盘桓。
风露泠泠直欲便骖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月下弹琴的情景。
清澈的湖水波光粼粼,像是被横波轻轻划过,远处的吴山被黛色的山影轻轻拂过。
身穿藕丝的衣裳,散发着水沉香的芬芳,坐在这里久了,冰冷的肌肤和玉般的身姿渐渐感到一丝凉意。
金色的徽章在柳树间荡漾,听着优美的乐句,像仙女般的舞姿层层叠叠。
曲子结束,松树下轻轻徘徊,微风和露水轻轻拂过,令人想要乘着仙鸾飞去。
注释
- 横波:指湖面的波纹。
- 清翦:清澈而整齐的水面。
- 黛:指深青色,形容山的颜色。
- 藕丝衫子:用藕丝制作的衣服,散发香气。
- 冰肌玉骨:形容女子的肌肤如冰雪般洁白、如玉般细腻。
- 金徽:指金色的装饰品,可能是乐器上的装饰。
- 叠叠胎仙舞:形容舞姿轻盈如仙女般的舞动。
- 骖鸾: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鸟,象征高贵和超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吕胜己,宋代诗人,擅长描写山水和抒发情感,作品兼具细腻与豪放,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们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悠闲的月夜,作者在西湖边听琴,感受到自然美与音乐的和谐,表达了对雅致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虞美人》以西湖的美丽自然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在月下听琴的宁静场景。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交融,形成了一幅极具诗意的画面。开头两句“横波清翦西湖水,黛拂吴山翠”将西湖的水面与远山的景色生动地刻画出来,给人一种清新而悠远的感觉。接下来的“藕丝衫子水沈香”则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衣物的香气和温度,体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整首诗的情感在细腻与奔放之间游走,尤其是最后两句“风露泠泠直欲便骖鸾”,不仅展现了诗人在音乐与自然中沉醉的状态,更隐含了对超然境界的向往。通过音韵的和谐和意象的交织,诗人成功地将音乐、自然与人心融为一体,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追求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横波清翦西湖水:描绘湖面清澈,波光粼粼。
- 黛拂吴山翠:远山的青色被月光轻轻拂动。
- 藕丝衫子水沈香:衣服的香气与湖水相融,温馨而细腻。
- 坐久冰肌玉骨起微凉:久坐后,清凉的感觉透入肌肤,显示出诗人对美的感受。
- 金徽泛柳听佳句:听到美妙的乐句,金色的徽饰在柳间晃动。
- 叠叠胎仙舞:乐曲间,舞姿轻盈,宛如仙女舞动。
- 曲终松下小盘桓:曲子结束后,轻轻徘徊在松树下。
- 风露泠泠直欲便骖鸾:微风和露水令人向往自由和超然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冰肌玉骨比喻女子的美。
- 拟人:风露泠泠,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横波清翦”与“黛拂吴山”,形成对称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月下的音乐为线索,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雅致生活与超然境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水:象征自然之美和灵动。
- 吴山:代表着山的巍峨与静谧。
- 藕丝衫:象征女子的柔美与香气。
- 金徽:代表着高贵与艺术。
- 风露:象征自然的清新与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横波清翦西湖水”描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
- A. 黄河
- B. 西湖
- C. 长江
- D. 太湖
-
“风露泠泠”中的“泠泠”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声音
- B. 温度
- C. 风景
- D. 色彩
-
诗中提到的“骖鸾”象征什么?
- A. 自由与超然
- B. 财富
- C. 权力
- D. 爱情
答案:
- B. 西湖
- A. 声音
- A. 自由与超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吕胜己的《虞美人》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对比,前者更注重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后者则是孤独与思乡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