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正月二日鸡初鸣梦至一山寺名凤山其尤胜》

时间: 2024-09-19 21:15:33

已穷阿合胜,更作咮轩游。

不尽山河大,无根日月浮。

吾身元是幻,何物疆名愁?

久觅卓庵处,是间应可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穷阿合胜,更作咮轩游。
不尽山河大,无根日月浮。
吾身元是幻,何物疆名愁?
久觅卓庵处,是间应可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凤山寺的游历与感悟。诗人感叹自己已在阿合胜的美景中游历至尽,仍然想要继续在山水之间徜徉。山河的壮丽无边无际,日月的变幻似乎没有根基。我本身就是幻影,何必再为名声和忧愁所困?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理想的隐居之地,希望在这里能够长久栖息。

注释

  • 阿合胜:指的是一种美好的景致或地方,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名胜。
  • 咮轩:古代的一种楼阁,表示诗人希望继续游玩。
  • 疆名愁:疆指界限,名愁指名声与忧愁,表示对世俗名利的忧虑。
  • 卓庵:隐居的地方,表示诗人向往的宁静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慷慨激昂、情感真挚而著称,常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关怀,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国破家亡,陆游在晚年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归属,反映了他对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厌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景致和诗人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开篇的“已穷阿合胜”表明诗人游历至尽,似乎在寻找一种心灵的归宿。接着“更作咮轩游”,则是继续追寻自然的乐趣,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不舍与向往。

“不尽山河大,无根日月浮”两句,诗人用山河的广阔与日月的变幻来反衬人生的无常,表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诗人感到自己的存在如同幻影,既无实质又无根基,这种哲学思考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久觅卓庵处,是间应可留”,则是表达了对一个理想隐居之地的渴望,诗人希望能在此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归属。这种隐逸情怀,是陆游在多次经历国家动荡与个人失落后,所展现出的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个人心境的结合,展现出诗人对世事的豁达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与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已穷阿合胜:已经游历到阿合胜的尽头,暗示对美好事物的依依不舍。
  2. 更作咮轩游:希望继续在楼阁之间游玩,体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3. 不尽山河大:山河的广阔是无尽的,表明自然的壮丽。
  4. 无根日月浮:日月的变化没有固定的根基,反映出人生的无常。
  5. 吾身元是幻:我本身就是虚幻的存在,表达人生如梦的哲理。
  6. 何物疆名愁:为何还要为名声和忧愁所困,显示出对名利的超脱。
  7. 久觅卓庵处:长久以来寻找理想的隐居之地。
  8. 是间应可留:这里或许可以安居,渴望找到内心的栖息之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幻影,强调人生的虚无与无常。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对山河与日月的描述,形成气势,增强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脱。通过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现了深邃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阿合胜:象征美好的景致,代表追求的理想。
  • 咮轩:象征自由与诗意的生活。
  • 山河:象征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广阔。
  • 日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卓庵:象征理想的隐居生活与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陆游的字是什么? A. 孟轲
    B. 务观
    C. 子路

  2. “吾身元是幻”中“幻”指的是什么? A. 真实
    B. 虚幻
    C. 美丽

  3. 诗中提到的“卓庵”象征什么? A. 名声
    B. 战斗
    C. 隐居生活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陆游与王维的诗歌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陆游更注重内心的哲理思考,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景致的优美与宁静。

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以及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诗歌风格与主题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