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子虡濠上书》

时间: 2025-01-25 22:58:01

日暮坐柴门,怀抱方烦纡。

铃声从西来,忽得濠州书。

开缄读未半,喜极涕泗俱。

父子老惜别,经况患难余。

羁旅易生疾,霜露行载涂。

思归虽甚苦,且复忍须臾。

意思解释

得子虡濠上书

原文展示:

日暮坐柴门,怀抱方烦纡。
铃声从西来,忽得濠州书。
开缄读未半,喜极涕泗俱。
父子老惜别,经况患难余。
羁旅易生疾,霜露行载涂。
思归虽甚苦,且复忍须臾。


白话文翻译:

在日暮时分,我坐在柴门旁,心中感到烦闷不已。
突然听到铃声从西边传来,意外地收到濠州的信。
打开信件,读到一半时,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
父子之间年岁已大,离别的时光令人惋惜,更何况经历了许多的艰辛。
在外漂泊容易生病,霜露侵袭路途艰难。
虽然思念家乡的痛苦难以承受,但我还是忍耐片刻。


注释:

  1. 柴门:指小木门,象征简朴的居住环境。
  2. 烦纡:烦闷、忧虑。
  3. 铃声:可能指寺庙或道观的钟声,这里象征着好消息的到来。
  4. 濠州:地名,指今安徽省濠州市。
  5. 开缄:打开信封。
  6. 涕泗:眼泪。
  7. 羁旅:旅途中,流浪的状态。
  8. 霜露:指秋天的霜露,表示天气的严寒和旅途的艰辛。

典故解析:

“父子老惜别”指的是古人对父子关系的重视,表达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深厚。诗中提到的经历艰难,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困苦的深切感受,且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亲情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他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体现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人生的艰辛时期,身处战乱与动荡之中。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儿子的思念和对家庭的眷恋,体现出浓浓的父爱和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诗歌鉴赏:

《得子虡濠上书》是一首充满亲情与思乡之情的诗作。诗人在日暮时分,坐在柴门前,正是心绪烦闷之际,铃声的到来打破了他的烦闷,使他收到了儿子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虽然未读全,却已令他激动得泪流满面。诗的开头以自然景象入手,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忧伤的气氛,随后转向情感的高潮,展现了父子间深厚的情感与长时间分离的苦楚。

在后面的诗句中,作者回忆起与儿子分别的艰辛,提到了生活的困顿与漂泊的艰难,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无奈与思乡的苦痛。诗的最后,虽然思归的心情强烈,但作者却选择忍耐,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既有对亲情的珍视,也有对生活的思索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暮坐柴门”:表现了诗人孤独的情景,柴门象征贫困,日暮暗示心境的忧郁。
  2. “怀抱方烦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烦闷与无奈。
  3. “铃声从西来”:铃声象征着好消息,打破了诗人的孤寂。
  4. “忽得濠州书”:意外之喜,使得情绪的波动瞬间增加。
  5. “开缄读未半”:急切打开信件,体现出期待的心情。
  6. “喜极涕泗俱”:情感达到了高潮,泪水流出。
  7. “父子老惜别”:强调了亲情的深厚与离别的苦楚。
  8. “经况患难余”:表现了生活的不易,历经磨难。
  9. “羁旅易生疾”:暗示了在外漂泊的艰辛。
  10. “霜露行载涂”:自然景象与人生的艰辛相结合。
  11. “思归虽甚苦”: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
  12. “且复忍须臾”:最终选择忍耐,表现出一种坚韧的精神。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如宁静与激动)、夸张(如泪水夺眶而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现父子间深厚的情感与思乡之苦,反映出人在生活困顿中的无奈与坚韧,传达了对家庭的眷恋和对人生的反思。


意象分析:

  • 柴门:象征简单、贫困的生活环境。
  • 铃声:象征好消息,带来希望。
  • 泪水:象征深厚的情感与思念。
  • 霜露:象征人生的艰辛与不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铃声”来自哪个方向? A. 东边
    B. 南边
    C. 西边
    D. 北边

  2. 诗人收到信后有什么反应? A. 高兴
    B. 生气
    C. 哭泣
    D. 疲惫

  3. 诗中提到的“羁旅”指的是什么状态? A. 回乡
    B. 旅行
    C. 漂泊
    D. 归家

答案:

  1. C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陆游的《得子虡濠上书》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亲人的感情,但陆游更侧重于对父子关系的深情,而李白则着重于对母亲的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