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时》

时间: 2025-01-26 03:30:29

疏灯隐隐柳丝摇。

楼近人遥。

春愁着意知深浅,恐难掩、两眉梢。

东风江上茫茫路,吹雨添潮。

便□流得残红去,莫流向、谢娘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灯隐隐柳丝摇。
楼近人遥。
春愁着意知深浅,
恐难掩两眉梢。
东风江上茫茫路,
吹雨添潮。
便流得残红去,
莫流向谢娘桥。

白话文翻译:

在微弱的灯光下,柳丝轻轻摇曳。
楼在近处,人却在远方。
春天的愁苦似乎难以言表,
恐怕难以掩盖我眉梢的忧愁。
东风吹拂,江上路途茫茫,
雨水打湿了潮水。
即使落花随水而去,
也别流向谢娘的桥。

注释:

  • 疏灯:微弱而稀疏的灯光。
  • 隐隐:微弱的样子,模糊不清。
  • 春愁:春天的愁苦,通常与离别或思念有关。
  • 眉梢:指的是眼角的细微表情,常用来形容情绪。
  • 东风:春风,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残红:指的是残余的花瓣,暗示着春天的逝去。
  • 谢娘桥:传说中谢道韫的桥,常与思念之情相关。

典故解析:

“谢娘桥”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对谢道韫的描写,她是一个才女,以聪慧和美貌著称。她的故事常常与爱情和离别相连,因此提到“谢娘桥”,常常引发对情感的怀念和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清代诗人,生于福建,后居于江南。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情感细腻,善于运用典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

《落花时》创作于春末夏初之际,正是花落之时。诗人在此时节容易引发对逝去春光的怅惘,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愁苦。

诗歌鉴赏:

《落花时》是一首蕴含深情的古诗,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将春天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开篇用“疏灯隐隐柳丝摇”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孤独的夜晚,微弱的灯光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柳丝的摇曳更是增添了几分柔情。接着,诗人以“楼近人遥”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尽管楼在眼前,却感到心灵的隔阂。

“春愁着意知深浅”一句,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他却感到愁苦难以言表,眉梢的忧愁似乎也难以掩饰。东风吹拂的场景带来了一种无尽的思绪,江上茫茫的路途让人感到迷茫,仿佛在说,生活中总有无尽的变迁与离别。

最后两句“便流得残红去,莫流向谢娘桥”则是情感的高潮。即使落花随水而去,诗人却希望它们不要流向谢娘桥,表达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与不舍。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引导读者体验到春天的美丽与人生的无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疏灯隐隐柳丝摇:微弱的灯光映照着轻轻摇曳的柳丝,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氛围。
  2. 楼近人遥:楼在眼前,人却在远方,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
  3. 春愁着意知深浅:春天的愁苦,心中明白却难以表达。
  4. 恐难掩两眉梢:担心内心的忧愁难以掩饰,流露在眉梢。
  5. 东风江上茫茫路:东风吹拂,江上路途迷茫,象征生活的无常。
  6. 吹雨添潮:春雨打湿潮水,暗示情感的交织。
  7. 便流得残红去:即使落花随水而去,意味美好事物的逝去。
  8. 莫流向谢娘桥:希望落花不流向谢娘桥,表达对美好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灯光与春愁的比喻,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柳丝的摇曳仿佛有生命,增添了诗的灵动性。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景与愁苦的情感交织,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光:象征着希望和温暖,同时也暗示孤独。
  • 柳丝:春天的象征,代表生命与柔情。
  • 残红:落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
  • 东风:春风,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也带来了离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楼近人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亲密
    B. 疏离
    C. 无奈
    D. 喜悦

  2. “莫流向谢娘桥”中的“谢娘”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曹操
    B. 李白
    C. 谢道韫
    D. 白居易

  3. 诗中主要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情景? A. 夏天
    B. 秋天
    C. 春天
    D. 冬天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描写春天的景象与人生的困苦。
  • 《离骚》 by 屈原:表达离愁与思念,情感深沉。

诗词对比:

  • 《春望》与《落花时》:两首诗都表达了春天的愁苦,但《春望》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动乱,而《落花时》则关注个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姚燮研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