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时间: 2025-01-26 02:48: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入松
张可久 〔元代〕
哀筝一抹十三弦。
飞雁隔秋烟。
携壶莫道登临晚,
双双燕为我留连。
仙客玲珑玉树,
佳人窄索金莲。
琅琅新雨洗湖天。
小景六桥边。
西风泼眼山如画,
有黄花休恨无钱。
细看茱萸一笑,
诗翁健似当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与情感。前两句以悲伤的筝声和孤雁相隔的意境引入,表达一种离愁别绪。接着,作者劝说携壶饮酒,尽管时光流逝,仍有燕子在此留连,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接下来的几句提到仙客与佳人,展现了优雅的环境与美丽的事物。新雨洗涤过的湖面,映衬出桥边的小景。最后,西风带来了画一般的山景,即使处境贫困,也不必怨恨生活。最后一联中,茱萸的微笑,令诗人感到年轻如昔,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悟。
注释
- 哀筝:悲伤的筝声,象征着离愁和思念。
- 十三弦:古筝有十三根弦,这里代指筝的悲鸣。
- 飞雁:象征孤独与离别,一般在秋季迁徙。
- 携壶:指带着酒壶,寓意饮酒作乐。
- 双双燕:比喻成双成对,增添了温馨的气氛。
- 玲珑玉树:形容精致的美丽,象征着仙客的高雅。
- 窄索金莲:金莲指中国古代女性的足部,象征美丽的女子。
- 琅琅:形容雨声清脆悦耳。
- 西风泼眼:西风呼啸而来,像是将眼前的山景泼染开来。
- 黄花:可能指菊花,象征着秋天的景色。
- 茱萸:一种植物,古时常用作节庆的装饰,寓意吉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可久,元代杂剧作家及诗人,以其精湛的音乐和诗词作品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语言轻巧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风入松》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风入松》是一首充满秋意的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首联以“哀筝一抹十三弦”开篇,极具音乐性,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暗示着对过往的怀念与思索。接着,飞雁的孤独与秋烟的幽远,增强了诗中离愁别绪的气氛。随后的“携壶莫道登临晚”,则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劝导人们即使面临时光流逝也应把握当下,享受生活的乐趣。
诗中使用了众多生动的意象,如“仙客玲珑玉树”和“佳人窄索金莲”,不仅营造出优雅的意境,也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后几句,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无悔,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既有对离愁的感慨,也有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展现了深刻的哲理与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哀筝一抹十三弦:悲伤的筝声像一抹色彩,映衬出思念的情感。
- 飞雁隔秋烟:孤雁在秋天的烟雾中,象征着孤独与离别。
- 携壶莫道登临晚:劝说大家带着酒壶,不要在意时光已晚。
- 双双燕为我留连:成双的燕子在此停留,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
- 仙客玲珑玉树:描绘仙客的高雅与独特的环境。
- 佳人窄索金莲:美人的足部象征了传统美德与优雅。
- 琅琅新雨洗湖天:新雨过后,湖面清澈,仿佛被洗净。
- 小景六桥边:小桥流水的景象,增添了生活的细腻之美。
- 西风泼眼山如画:西风吹来,山景如同一幅画卷。
- 有黄花休恨无钱:即使生活贫困,也不必怨恨,黄花依旧美丽。
- 细看茱萸一笑:细细品味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 诗翁健似当年:诗人感到自己依旧年轻,充满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悲伤的筝声比作一抹色彩,增强情感表达。
- 拟人:燕子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温情。
- 对仗:如“西风泼眼山如画”,展现了诗词的对称美。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句,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思考。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人际情感,传达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哀筝:象征离愁与思念,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 飞雁:孤独与离别,营造出忧伤的氛围。
- 双双燕:温馨与和谐,象征着幸福的生活。
- 黄花:秋天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茱萸:吉祥与美好,寓意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风入松》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张可久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飞雁”象征什么?
- A. 希望
- B. 离别
- C. 富贵
-
“携壶莫道登临晚”意指?
- A. 不要担心时间
- B. 要及时行乐
- C. 不要喝酒
-
诗中提到的“佳人窄索金莲”指的是?
- A. 美丽的女子
- B. 贫穷的人
- C. 自然景色
答案
- B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秋夕》 - 白居易
-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 李煜
诗词对比
- 《登高》与《风入松》均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登高》更注重个人的孤独与对国家的忧虑,而《风入松》则在感伤中透出一丝乐观与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这些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秋天在古代诗人心中的不同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