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

时间: 2025-01-11 09:56:28

倚栏杆不尽兴亡。

数九点齐州,八景湘江。

吊古词香,招仙笛响,引兴杯长。

远树烟云渺茫,空山雪月苍凉。

白鹤双双,剑客昂昂,锦语琅琅。

意思解释

折桂令

作者: 张可久 〔元代〕

原文展示:

倚栏杆不尽兴亡。数九点齐州,八景湘江。吊古词香,招仙笛响,引兴杯长。远树烟云渺茫,空山雪月苍凉。白鹤双双,剑客昂昂,锦语琅琅。

白话文翻译:

倚靠在栏杆上,感慨兴亡无尽。齐州的寒冬数九,湘江的八景美如画。古老的诗词散发着芬芳,仙人的笛声悠扬,引得我举杯畅饮。远处的树林与烟云模糊不清,空旷的山间,雪与月显得苍凉。白鹤成双飞舞,剑客气宇轩昂,华美的话语在耳边回响。

注释

字词注释:

  • 倚栏杆:靠在栏杆上,表示一种闲适的状态。
  • 兴亡:兴盛与衰亡,常用于感慨历史变迁。
  • 数九:指寒冬的九个最冷的日子。
  • 八景:指湘江的八个风景名胜。
  • 吊古词香:古词的香气,指古典诗词的韵味。
  • 招仙笛响:邀请仙人演奏笛子,形象优美。
  • 远树烟云:远处的树木与烟雾,渺茫而神秘。
  • 空山雪月苍凉:空旷的山间,雪与月的景象显得冷清。
  • 白鹤双双:成双的白鹤,象征美好和吉祥。
  • 剑客昂昂:形容剑客的气概与风度。
  • 锦语琅琅:美丽的话语在耳边回响,形容语言的优美。

典故解析:

  • 齐州:古地名,与历史变迁有关。
  • 湘江:指湘江流域的美丽自然景观,历来为文人所吟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可久,元代杂剧作家和诗人,生于明初,活跃于元末明初,作品多与历史、自然、人生感悟相关,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折桂令》创作于社会动荡、兴亡交替之际,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感怀,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折桂令》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感情的词作。诗人在栏杆前,目睹自然景色,心中浮现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开篇通过“倚栏杆不尽兴亡”点出主题,体现出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思考。接着提到“数九点齐州,八景湘江”,展现了冬季的寒冷与湘江山水的美丽,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古老的诗词与仙人的乐声,既是对古典文化的敬仰,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描写自然景色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诸如“远树烟云渺茫”和“空山雪月苍凉”,使人感受到一种空灵与孤寂的氛围。结尾处“白鹤双双,剑客昂昂”,则引入了人文情怀,表现出诗人对侠客精神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体而言,诗词通过灵动的自然景象与深邃的历史思考,展现出诗人对生命、历史、自然的独特视角,充满了哲理性与艺术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倚栏杆不尽兴亡:诗人倚靠在栏杆上,感慨历史的无尽变化。
  2. 数九点齐州,八景湘江:寒冬的景象与湘江的美丽形成对照。
  3. 吊古词香,招仙笛响,引兴杯长:古诗的韵味与仙乐引发饮酒的兴致。
  4. 远树烟云渺茫,空山雪月苍凉:描写远方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
  5. 白鹤双双,剑客昂昂,锦语琅琅:白鹤与剑客象征着理想与自由,语言优美而动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诗的香气比作实际存在的香味,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运用对仗,增强了音韵的和谐美。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性,使画面更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与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栏杆:象征着人们对外界的观察与思考。
  2. 兴亡:历史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
  3. 白鹤:象征着自由与美好。
  4. 剑客:象征着侠义精神与理想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八景是指哪里?

    • A. 长江
    • B. 湘江
    • C. 黄河
  2. “倚栏杆”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 A. 忧伤
    • B. 愉悦
    • C. 思考
  3. 诗中“白鹤双双”象征了什么?

    • A. 疲惫
    • B. 自由与美好
    • C. 伤感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张可久的《折桂令》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均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但张可久更侧重于历史感与哲理思考,而辛弃疾则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个人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