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立池上》

时间: 2025-01-24 00:23:41

身与沙鸥一样闲,每来池上独凭阑。

药苗得雨侵苔绿,楮实逢秋似荔丹。

酒欠好怀狂饮少,诗因多病苦思难。

虚廊日晚人稀到,风约晴蜓泊钓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立池上
作者: 赵希迈 〔宋代〕

身与沙鸥一样闲,
每来池上独凭阑。
药苗得雨侵苔绿,
楮实逢秋似荔丹。
酒欠好怀狂饮少,
诗因多病苦思难。
虚廊日晚人稀到,
风约晴蜓泊钓竿。


白话文翻译:

我和沙鸥一样闲适,每次来到池边都独自倚在栏杆上。药苗沐浴着雨水,侵染得苔藓鲜绿;到了秋天,楮树的果实像荔枝一样红艳。酒不适合我,无法狂饮;而诗因多病而思考困难。傍晚时分,空荡荡的长廊里人迹稀少,微风中,蜻蜓停在钓竿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身与沙鸥一样闲: 指自己像沙鸥那样悠闲自在。
  • 药苗得雨: 指药用植物因雨水滋润而生长得很好。
  • 楮实: 楮树的果实,成熟时红色,形似荔枝。
  • 酒欠好怀狂饮少: 表达因身体不适合饮酒,难以尽兴。
  • 诗因多病苦思难: 由于生病,写诗时思维受限,难以表达。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及的“沙鸥”与“楮实”,均为自然界的意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希迈,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表现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晚立池上》创作于一个闲适的傍晚,诗人独立于池边,感受自然的宁静与淡泊,同时反映出他内心的孤独与病痛。


诗歌鉴赏:

《晚立池上》是一首描写池塘美景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首联“身与沙鸥一样闲”直接表达了诗人此刻的悠闲与自在,设定了整首诗的闲适基调。接下来的“药苗得雨侵苔绿”,通过描绘细致的自然景象,将读者带入一个生机盎然的场景,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蓬勃。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个人的情感,诗人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病痛的感慨,“酒欠好怀狂饮少,诗因多病苦思难”,这两句诗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尽管外界的美好无法掩盖他内心的苦痛,但他依然在努力寻找生活的乐趣与诗的灵感。

最后两句“虚廊日晚人稀到,风约晴蜓泊钓竿”将自然景色与人际关系结合,构建出一种宁静而稍显孤独的氛围。这种意境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孤独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身与沙鸥一样闲: 自己的生活状态与沙鸥相似,都是随性而闲适。
  2. 每来池上独凭阑: 每次来到池边,都会独自依靠在栏杆上,表现了孤独的心境。
  3. 药苗得雨侵苔绿: 描绘雨后药苗生长旺盛,苔藓也变得更加翠绿,展现生机。
  4. 楮实逢秋似荔丹: 秋天的楮树果实成熟,色泽鲜艳,像荔枝一样,丰富了自然的色彩。
  5. 酒欠好怀狂饮少: 由于身体原因,无法畅快饮酒,表现出对生活乐趣的渴求与无奈。
  6. 诗因多病苦思难: 身体的多病使得写诗变得困难,反映出内心的痛苦。
  7. 虚廊日晚人稀到: 傍晚的长廊空荡,人迹稀少,传达了一种孤独的情景。
  8. 风约晴蜓泊钓竿: 微风轻拂,晴天里蜻蜓停在钓竿上,描绘宁静的自然场景。

修辞手法:

  • 比喻: “楮实逢秋似荔丹”,对楮实的比喻,生动形象。
  • 拟人: “风约晴蜓”,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诗的生动感。
  • 对仗: 诗中有多个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美丽自然中流露出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人虽然身体多病,生活艰难,但依然努力寻找生活的乐趣,表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沙鸥: 代表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
  • 药苗: 象征生命的生机与希望。
  • 楮实: 秋天的果实,象征丰收与美好。
  • : 代表生活的乐趣与放纵。
  • 蜻蜓: 代表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赵希迈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2. 诗中“药苗得雨侵苔绿”描绘了什么场景? a) 药苗因雨水滋润而生长
    b) 药苗因太阳照射而枯萎
    c) 药苗因风吹而倒下

  3. 诗人对饮酒的态度是? a) 渴望狂饮
    b) 无法饮酒
    c) 喜欢饮酒

答案:

  1. b) 宋代
  2. a) 药苗因雨水滋润而生长
  3. b) 无法饮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比较赵希迈的《晚立池上》和王维的《鹿柴》,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色,但赵希迈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