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春风•私调》

时间: 2025-01-26 03:00:10

半妥偏荷髻。

小立朱扉里。

妙龄取次问伊行,几。

几。

几。

绿似珠鲜,碧同玉艳,一般年纪。

香臂红妆腻。

秀黛青烟细。

不知曾否破瓜无,未。

未。

未。

今夜罗帏,月明人静,怕难回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春风•私调
作者: 彭孙遹 〔清代〕

半妥偏荷髻。小立朱扉里。
妙龄取次问伊行,几。几。几。
绿似珠鲜,碧同玉艳,一般年纪。
香臂红妆腻。秀黛青烟细。
不知曾否破瓜无,未。未。未。
今夜罗帏,月明人静,怕难回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的倩影,她微微理着发髻,站在朱红色的门前。她正巧对我询问出行的情况,让我心中感到怦然心动。她的肤色如同鲜嫩的绿珠,娇艳如碧玉,正值花样年华。她的香臂被红妆装饰得光滑而腻,细眉如青烟一般轻盈。我不知她是否已经经历了青春的初恋,但我心中却满是未了的期待。今夜月明人静,我担心自己无法逃避这份情感。

注释

  • 半妥:指发髻略微整理,未完全固定。
  • 朱扉:红色的门,象征着美好和门前的青春气息。
  • 妙龄:指年轻美丽的年龄。
  • 破瓜:古代对女子初次经历爱情的隐喻,指成年。
  • 罗帏:轻薄的帷幕,暗示着夜晚的私密氛围。
  • 人静:指夜深人静,强调孤独和情感的紧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孙遹(1780年-1839年),字仲舒,号梅溪,清代诗人和词人。他以词风清丽见长,作品常充满生活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彭孙遹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色、青春爱情,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醉春风•私调》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青春恋爱的探索和追求。该诗是在一个春夜,月光明亮,情感细腻的环境中孕育而出,体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交融。

诗歌鉴赏

这首《醉春风•私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青春的美好与脆弱。开篇“半妥偏荷髻”,就勾勒出一个年轻女性的形象,她的发髻虽然未完全打理,却已显得动人。接下来的“小立朱扉里”,则通过色彩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氛围,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爱情的萌芽。

在诗中,诗人通过“绿似珠鲜,碧同玉艳”描绘出女子的娇美,突显了她的年轻和生机。诗中反复出现的“几”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忐忑与期待,似乎在暗示着对爱情的期待和不安。

最后几句通过“今夜罗帏,月明人静,怕难回避”深化了情感的复杂性。月明人静的夜晚,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内心的挣扎,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不安交织,使整首诗充满了张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半妥偏荷髻:形容女子的发髻略微整理,透露出一丝慵懒与自然之美。
  2. 小立朱扉里:女子站在红色的门前,暗示着她的青春与生活的活力。
  3. 妙龄取次问伊行,几。几。几。:她向诗人询问行踪,反复的“几”字传达出诗人心中的紧张与期待。
  4. 绿似珠鲜,碧同玉艳,一般年纪:通过颜色的比喻,强调了女子的美丽与青春。
  5. 香臂红妆腻:描绘女子的美丽和妆容,突显出她的魅力。
  6. 秀黛青烟细:细眉如青烟,形容女子的纤细与柔美。
  7. 不知曾否破瓜无,未。未。未。:探询女子是否经历过初恋,反复的“未”字表达了诗人对未知的紧迫感。
  8. 今夜罗帏,月明人静,怕难回避:夜晚的寂静与月光下的私密,增添了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绿似珠鲜”比喻女子的肤色,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反复:通过“几”、“未”的反复,强调了诗人内心的纠结和期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青春的美好和内心对爱情的渴望与不安。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年轻女子的魅力,隐含着对初恋的探询与期待,反映出一种温柔而又复杂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爱情的萌动。
  • 朱扉:红色的门,象征着青春的美好和生活的热情。
  • 月明:象征着宁静与内心情感的清晰。
  • 罗帏:象征着私密与情感的交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朱扉”指什么?

    • A. 红色的门
    • B. 青色的窗
    • C. 白色的墙
  2. “几”字在诗中反复出现,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高兴
    • C. 忧伤
  3. 诗中“香臂红妆腻”中的“腻”字意为?

    • A. 粗糙
    • B. 光滑
    • C. 干燥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菩萨蛮》

诗词对比

《如梦令》(李清照)与《醉春风•私调》同样探讨了青春与爱情的主题,李清照的诗词则更侧重于对失去的感慨,而彭孙遹的诗则充满了对美好时光的期待与珍惜。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更为沉郁,后者则显得轻盈与活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平仄与对仗:古诗词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