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时间: 2025-02-04 16:08: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作者: 韦嗣立
主第岩扃架鹊桥,
天门阊阖降鸾镳。
历乱旌旗转云树,
参差台榭入烟霄。
林间花杂平阳舞,
谷里莺和弄玉箫。
已陪沁水追欢日,
行奉茅山访道朝。
白话文翻译:
在主人的公馆前,岩石锁住了鹊桥,
天门大开,鸾鸟轻轻飘落。
旗帜在云树之间飞舞,
台榭错落有致地升入烟霄。
林间的花朵伴随着平阳的舞蹈,
山谷里黄莺伴着玉箫歌唱。
我已陪伴着沁水追逐欢乐的日子,
前往茅山的路上朝拜道教。
注释:
- 岩扃:岩石所制的门锁,这里形象地描绘了鹊桥的坚固。
- 鹊桥: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桥,象征着团聚、美好。
- 阊阖:指天门,象征天界与人间的连接。
- 历乱旌旗:指风中摇曳的旗帜,形象生动。
- 参差:形容错落有致的样子,常用于描写建筑物。
- 平阳舞:指地方的舞蹈,生动描绘了春天的气息。
- 弄玉箫:指黄莺伴着音乐,表现出春天的活力和生机。
- 沁水:指沁河,象征着美好快乐的日子。
- 茅山:道教名山,表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嗣立,唐代诗人,曾任多职,擅长律诗。其诗风清新秀丽,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怀为题材。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初春时节,因太平公主南庄的应制而作,反映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是韦嗣立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头描绘了公主府的壮丽景象,岩石锁住的鹊桥和天门的开启,象征着因春天而带来的生机和希望。接下来的描述中,诗人通过“历乱旌旗转云树”和“参差台榭入烟霄”,展现了春日的繁华与热闹,仿佛在描绘一个春天的盛宴。
“林间花杂平阳舞,谷里莺和弄玉箫”两句更是将春天的活泼气氛传达得淋漓尽致,花舞与莺歌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最后两句“已陪沁水追欢日,行奉茅山访道朝”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日子的追求,以及对道教文化的向往。这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是对生活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真挚,画面感极强,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和画面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写公馆的壮观,营造出一种神秘、庄重的氛围。
- 第二句:天门的开启象征着吉祥、美好的开始,鸾鸟的降落则增添了仙气。
- 第三、四句:通过旌旗和台榭的描绘,展现出春天热闹的场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第五、六句: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现出春天的欢快与活力。
-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道教文化的向往,意味着追求精神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象比作舞会,生动形象。
- 拟人:花舞、莺歌,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历乱旌旗转云树,参差台榭入烟霄”,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反映了唐代盛世的繁荣与人们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鹊桥:象征团圆与美好。
- 鸾鸟:象征祥瑞与神秘。
- 旌旗:代表热闹与繁荣。
- 花舞:象征春天的生机。
- 莺歌:象征自然的和谐美。
- 茅山:代表道教文化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鹊桥”象征什么?
- A) 悲伤
- B) 团圆
- C) 失落
-
“林间花杂平阳舞”一句中,花和舞的结合表现了什么?
- A) 宁静
- B) 热闹
- C) 悲伤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追求?
- A) 财富
- B) 自然
- C) 精神生活
答案:
- B) 团圆
- B) 热闹
- C) 精神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韦嗣立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鸟鸣涧》在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方面有相似之处,但韦嗣立更侧重于人文气息与热闹的氛围,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隐逸之美。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春天风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韦嗣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