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张岳州王潭州别诗二首》
时间: 2025-01-24 06:39: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张岳州王潭州别诗二首
作者:韦嗣立
茂先王佐才,作牧楚江隈。
登楼正欲赋,复遇仲宣来。
黄鹄飞将远,雕龙文为开。
宁知昔联事,听曲有馀哀。
昔时陪二贤,缨冕会神仙。
一去驰江海,相逢共播迁。
无因千里驾,忽睹四愁篇。
览讽欢何已,欢终徒怆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张岳州王的离别之情。诗人回忆起昔日与王的相聚,感慨万千。开头表现出王的才华,接着描述了在楼上作诗时再次遇到的友人仲宣。诗中提到黄鹄远飞,雕龙图案展现,表达出对昔日情谊的追忆和对离别的感伤。结尾则是对相逢无期的无奈,尽管诗人努力寻找欢愉,但终究只能徒增惆怅。
注释:
- 茂先:指茂盛的先王,象征着才华。
- 仲宣:指仲舒,古代的著名学者,诗人通过他的到来引发了对往昔的怀念。
- 黄鹄:一种鸟,象征远行、追求理想。
- 雕龙文:形容装饰华美,通常用来形容美丽的文章或诗作。
- 缨冕:指官职和荣华,象征着地位与荣耀。
- 四愁篇:可能指四种忧愁,反映诗人的内心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嗣立,唐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吏,擅长诗歌,尤其以骈文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与好友分别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情谊,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面对离别,感受到个人情感的脆弱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离别时的情感波动。诗人首先描绘了王的才华,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与仲宣的相遇,使得离别的情感愈加深邃。诗中不断交织着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迷惘,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尤其在描绘黄鹄远飞时,象征着理想与追求,但同时也暗示了离别的无奈。最后,诗人表达了即使有欢聚,也无法掩盖内心的惆怅,展现出一种深切的孤独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茂先王佐才:描绘王的才干,表明其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 作牧楚江隈:说明王的职务,展示出王的事业。
- 登楼正欲赋:诗人即将作诗,表现出创作的热情。
- 复遇仲宣来:朋友的到来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慨。
- 黄鹄飞将远:象征着理想的追求,隐喻离别。
- 雕龙文为开:对才华的赞美,表现出文化的氛围。
- 宁知昔联事:对过去的追忆,感到无奈。
- 听曲有馀哀:音乐的悲伤回荡在心头。
- 昔时陪二贤:回忆与友人共度的时光。
- 缨冕会神仙:强调过去的美好与荣耀。
- 一去驰江海:离别后各自奔向不同的未来。
- 相逢共播迁:渴望再次相聚的情感。
- 无因千里驾:无奈地感叹千里之遥。
- 忽睹四愁篇:看到忧愁的诗篇,内心的惆怅加剧。
- 览讽欢何已:纵使吟唱欢愉,也难掩内心的悲伤。
- 欢终徒怆然:欢聚之后的孤独感,令人心碎。
修辞手法:
- 比喻:黄鹄象征理想与追求。
- 对仗:如“茂先王佐才”与“作牧楚江隈”,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听曲有馀哀”,使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离别的情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深邃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 黄鹄:自由与理想,象征远行。
- 雕龙文:文化的象征,代表着诗人的追求。
- 缨冕:地位与荣耀,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仲宣”是谁?
- A. 一位友人
- B. 一位学者
- C. 一位神仙
-
“黄鹄飞将远”中的黄鹄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理想与追求
- C. 离别的悲伤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生活的快乐
- B. 离别与友情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韦嗣立的《奉和张岳州王潭州别诗二首》和李白的《送友人》均表现了离别的情感,但韦诗更为细腻,李诗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韦嗣立传》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