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楼晚眺》

时间: 2025-01-26 07:30:43

霜空澄晚景,高处眼增明。

幽草生官舍,秋霖坏古城。

远山围野阔,飞鸟与云平。

拟作登楼赋,依然故国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空澄晚景,高处眼增明。
幽草生官舍,秋霖坏古城。
远山围野阔,飞鸟与云平。
拟作登楼赋,依然故国情。

白话文翻译:

在霜冻的天空下,傍晚的景色格外清晰,站在高处,视野更加开阔。幽静的草丛在官舍旁生长,秋雨使古老的城池变得破败。远处的山峦环绕着广阔的原野,飞鸟在空中与云朵平齐。想要写一首登楼的诗,却依旧怀念故乡的情感。

注释:

  • 霜空:指的是被霜冻的天空,表达了清冷的感觉。
  • 澄晚景:清澈的晚霞景色,意为晚上的景色非常明朗。
  • 幽草:指生长在幽静处的草。
  • 官舍:官员的居所。
  • 秋霖:秋天的细雨,这里形容为使古城变坏的原因。
  • 古城:指的是历史悠久的城市。
  • 飞鸟与云平:飞鸟在空中与云相平行,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意境。
  • 拟作登楼赋:意为想要写一首关于登楼的赋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密,字公谨,号梅山,宋代诗人、词人和文学家。他以诗词、散文著称,创作风格清新,善于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清心楼晚眺》作于周密晚年,正值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愈发浓厚之时。诗中通过描绘晚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感慨。

诗歌鉴赏:

《清心楼晚眺》是一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情感的诗篇,诗人在高处俯瞰大地,晚霞映衬下的霜空显得清澈而宁静,令人心旷神怡。诗的开篇“霜空澄晚景”,不仅描绘了当时的景色,也为整首诗营造了一个冷清而明亮的氛围。

接下来的“幽草生官舍,秋霖坏古城”,则通过生动的场景对比,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幽静的草丛在官舍旁生长,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力量,而“秋霖坏古城”则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令人不禁感叹人事变迁。

“远山围野阔,飞鸟与云平”一句,诗人用“远山”和“飞鸟”描绘了辽阔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心中无尽的思索与畅想。飞鸟与云平齐,象征着自由与宁静,也暗示着诗人对故乡的向往。

最后一句“拟作登楼赋,依然故国情”,点明了诗的主题,尽管身处高楼之上,视野宽广,诗人心中怀念的依然是故乡,情感在此达到高潮,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深深的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霜空澄晚景:描绘了霜冻后的晚天空,清澈明亮。
  2. 高处眼增明:在高处观望,视野更加开阔,感受到更加清晰的美景。
  3. 幽草生官舍:在官舍旁,幽静的草丛生长,暗示着自然的生机。
  4. 秋霖坏古城:秋天的细雨使古老的城池显得破败,感受到岁月的侵蚀。
  5. 远山围野阔:远处的山环绕着广阔的原野,展示出辽阔的自然景观。
  6. 飞鸟与云平:飞鸟在空中,和云朵形成平行,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意境。
  7. 拟作登楼赋:想要写一首关于登楼的诗,表达了诗人的创作意图。
  8. 依然故国情:尽管眼前景色美丽,心中怀念的仍然是故乡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幽草”和“古城”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人文的沧桑。
  • 拟人:飞鸟与云平,生动的描绘出一种宁静和谐的场景。
  • 意象:霜空、幽草、古城、远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充满思考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反映了人对故土情感的怀念与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空:象征清冷的外部环境,反映内心的孤独感。
  • 幽草:代表生机与自然的回归,象征着对生命的感悟。
  • 古城: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象征着人事的变迁。
  • 远山:象征辽阔与自由,反映诗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
  • 飞鸟:象征自由与宁静,也是对故乡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霜空澄晚景”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晨曦初露
    B. 霜冻后的清晨
    C. 霜冻后的傍晚
    D. 星光闪烁的夜晚

  2. “秋霖坏古城”中的“古城”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观
    B. 过往的历史
    C. 现代城市
    D. 个人情感

  3.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友情
    B. 爱情
    C. 对故乡的思念
    D. 对生活的感悟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对比周密的《清心楼晚眺》与苏轼的《赤壁赋》,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色表达诗人的情感。周密侧重于对故乡的怀念,而苏轼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人生的哲思与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周密诗文集》
  •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清心楼晚眺》,从而更好地欣赏古诗词的美妙与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