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蝶儿 春雨》

时间: 2025-02-04 16:23:35

甚心情还自来小楼凝望?

一丝丝、看他愁样。

软东风、暂禁着、柳花飞扬。

却无端、催着桃花飘荡。

者心情付春雨绕遍天壤。

一丝丝、看侬愁样。

是啼痕、染就了、万重熘障。

问江南、芳草可还惆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粉蝶儿 春雨
作者: 张惠言 〔清代〕

甚心情还自来小楼凝望?
一丝丝看他愁样。
软东风暂禁着柳花飞扬,
却无端催着桃花飘荡。
者心情付春雨绕遍天壤,
一丝丝看侬愁样。
是啼痕染就了万重熘障,
问江南芳草可还惆怅?


白话文翻译:

这心情为何还要在小楼上凝望?
只看到那一丝丝的愁苦样子。
柔和的东风暂时禁止了柳花的飞舞,
却无缘无故催动了桃花的飘荡。
这心情交给春雨在天地间游荡,
只看到那一丝丝的愁苦样子。
那泪痕染成了万重的障碍,
问江南的芳草是否依旧感到惆怅?


注释:

  1. 心情:指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2. 自来:自然而然地。
  3. 凝望:专注地望着。
  4. 愁样:愁苦的样子。
  5. 软东风:柔和的东风。
  6. 柳花:指柳树的花,象征春天的生机。
  7. 桃花: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爱情。
  8. 天壤:天地之间。
  9. 啼痕:泪痕,形容因悲伤而流下的泪水。
  10. 万重熘障:形容愁苦的重重障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惠言,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及散文,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风格细腻优雅。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天,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与春雨共情,表达了对自然的感受及内心的愁苦。


诗歌鉴赏:

《粉蝶儿 春雨》通过春雨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对春天的深切感受。开篇以“甚心情还自来小楼凝望”引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凝视,仿佛在追溯心灵深处的情感。接着,诗人描绘了春日东风与柳花的关系,借以营造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但同时又展现了内心的压抑感。

“却无端催着桃花飘荡”,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瞬息万变,桃花的飞舞不仅是自然现象,也是人生的隐喻。随后的“者心情付春雨绕遍天壤”,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诗人把心情寄托于春雨之中,显示出一种柔情与哀愁。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十分细腻,春雨、柳花、桃花交织而成的画面,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最后“问江南芳草可还惆怅?”以疑问句结尾,深化了愁苦的主题,留下了读者无限的思考与遐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甚心情还自来小楼凝望?”:诗人自问,内心的情感为何如此沉重,无法自拔。
  2. “一丝丝看他愁样。”:目光中流露出对他人愁苦的关注,似乎在反映自己的情感。
  3. “软东风暂禁着柳花飞扬。”:春风柔和,却又让柳花无法自由飞舞,暗示内心的束缚。
  4. “却无端催着桃花飘荡。”:桃花的飘荡是自然的流动,象征着爱情的流转。
  5. “者心情付春雨绕遍天壤。”:心情如春雨般弥漫,渗透天地,表达愁苦的无限延续。
  6. “一丝丝看侬愁样。”:再一次强调对愁苦的观察,似乎在自我反省。
  7. “是啼痕染就了万重熘障。”:泪痕成为重重障碍,象征着愁苦的累积。
  8. “问江南芳草可还惆怅?”:向江南的芳草发问,表达愁苦是否普遍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春雨,表现情感的细腻与柔和。
  • 拟人:东风和花朵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子,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无常,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与对人世间愁苦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春雨:象征着生命、希望与愁苦的交织。
  2. 柳花: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柔美。
  3. 桃花:象征爱情与短暂的美好。
  4. 啼痕:表现因悲伤而留下的情感痕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软东风”主要指什么? A. 冬风
    B. 夏风
    C. 春风
    D. 秋风

  2. 诗人通过“春雨”来表达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愁苦
    C. 愤怒
    D. 平静

  3.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可多选)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D. 对仗

答案:

  1. C
  2. B
  3. A, B,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以月光引发思乡之情,与《粉蝶儿 春雨》的愁苦情感有所相通,但前者更偏向于孤独与思念,后者则更多地与自然景象结合,表现出春天的愁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集》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