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待制帅襄阳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4-27 22:54:27

欲将盘错试馀锋,故拥旗麾讫外庸。

南岘北津形胜地,前羊后杜昔贤踪。

不妨倒载同民乐,自有轻裘折虏冲。

努力功名归报国,莫思山月与林钟。

意思解释

送吴待制帅襄阳二首 其二

原文展示

欲将盘错试馀锋,故拥旗麾讫外庸。
南岘北津形胜地,前羊后杜昔贤踪。
不妨倒载同民乐,自有轻裘折虏冲。
努力功名归报国,莫思山月与林钟。

白话文翻译

想要试试我的锋芒,所以我拥护着旗帜,尽管外面有许多平庸之人。
南岘和北津都是风景秀丽的地方,前有羊祜,后有杜甫,都是昔日的贤者足迹。
不妨将同民的快乐倒载来,自己有轻便的裘衣去击败敌人。
努力追求功名报效国家,不要去思念山中的明月和林间的钟声。

注释

  • 盘错:比喻复杂而巧妙的谋略或安排。
  • 旗麾:旗帜和指挥,象征领导。
  • 南岘北津:指南岘和北津这两个地方,形胜之地。
  • :羊祜,三国时期的名将。
  •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
  • 倒载:转运、承载的意思。
  • 轻裘:轻便的皮衣,象征战斗的轻装。
  • 折虏冲:打击敌人,冲击敌军。
  • 山月与林钟:象征悠闲的生活,暗指抛弃世俗的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尤袤,宋代诗人,字子恺,号梅溪。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歌多具哲理性,常表达对时局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送别吴待制赴襄阳任职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诗中既有对古贤的追慕,也有对国家的责任感,反映了作者关心时事、渴望进取的精神。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个人理想与现实环境的描绘,揭示了士人的家国情怀。开头两句“欲将盘错试馀锋,故拥旗麾讫外庸”表明作者渴望在混乱的局势中展现才华,尽管周围环境并不理想,仍然不改其志。接下来的“南岘北津形胜地,前羊后杜昔贤踪”则通过历史典故,强调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提醒读者要铭记历史,向贤者学习。

后半部分“不妨倒载同民乐,自有轻裘折虏冲”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强调了士人应当关注人民的欢乐,以轻装上阵的姿态去迎接挑战。最后一句“努力功名归报国,莫思山月与林钟”则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总结,表达了对功名的追求和对世俗享乐的抛弃,鼓励人们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简练,意象鲜明,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将盘错试馀锋:表达了作者希望在复杂的局势中展现自己的才华。
  2. 故拥旗麾讫外庸:虽然外界有许多平庸之人,但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3. 南岘北津形胜地:指代风景秀丽之地,象征着理想的追求。
  4. 前羊后杜昔贤踪:提到了历史上的贤人,强调了学习和继承的必要性。
  5. 不妨倒载同民乐:建议关注民众的快乐,强调士人的责任。
  6. 自有轻裘折虏冲:以轻便的装备勇敢迎敌,体现了积极进取的态度。
  7. 努力功名归报国:激励人们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8. 莫思山月与林钟:劝诫人们不要沉迷于世俗的享乐,专注于报国之志。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南岘北津”,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 典故:引用历史人物,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厚度。
  • 比喻:用“轻裘”象征轻装上阵,体现出战斗的决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家国情怀为主线,强调个人理想与国家责任的统一,鼓励士人努力追求功名,服务国家,关注民众的生活,摒弃世俗的享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才华和能力。
  • 旗麾:象征领导和指挥。
  • 形胜地:象征理想的追求。
  • 贤踪:象征历史的启示。
  • 轻裘:象征战斗的姿态。
  • 山月与林钟:象征世俗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孟子
    • D. 诸葛亮
  2.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享乐主义
    • B. 家国情怀
    • C. 个人主义
    • D. 自然主义
  3. “不妨倒载同民乐”中的“倒载”是什么意思?

    • A. 运输
    • B. 消耗
    • C. 反转
    • D. 提升

答案

  1. B. 杜甫
  2. B. 家国情怀
  3. A. 运输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尤袤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有相似之处,均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尤袤更强调士人的责任,而杜甫则更多关注国家的困境与个人的无奈,这反映出两位诗人在面对历史责任时的不同侧面。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汉乐府》